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創造。事實上,歌唱這門古老的藝術要發展,就要勇于汲取各種藝術的優勢為我所用,為歌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作為一名歌劇表演教授和歌劇導演,從我個人的創作經驗來談,從戲曲那里學到了寫意之美,從話劇那里獲得了表演之力。我認為,這些對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來說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須的。
今年7月24日至8月4日,我全程參加了由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擔任藝術總監并主持的中國聲樂人材培養計劃——第三屆“深圳聲樂季”,作為評委在初賽、復賽、決賽中聽到了40名學員(中國聲樂組、西洋聲樂組各20人)在不同階段演唱的古曲、中外藝術歌曲、古詩詞歌曲、民歌、戲曲、曲藝選段、中外歌劇詠嘆調等。其間,我參加了中國聲樂高峰論壇,講授了《歌劇表演的方法和人物塑造》為題的大師公開課、《歌唱的表演》示范課和連續5天每天6小時的一對一小課,全方位觀摩和了解了當今青年歌唱家的舞臺呈現狀態;還與星海音樂學院、浙江職業藝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等旁聽課程的一線教師進行了深入交流。我發現,組委會發布的我的《歌唱的表演》點評小視頻被廣泛轉發,一不小心成了“網紅”。我的一對一課堂聽課人越來越多,下了課也常常被圍追堵截。大家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歌唱的表演。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一個歌唱家在舞臺上歌唱的時候,怎么才能美?應《音樂周報》的邀請與啟發,談一談我的觀點——歌唱的審美。
歌唱審美的三個誤區
據我觀察,當今的中國聲樂界在歌唱的審美上有三個誤區:第一,歌聲太甜。第二,服裝太艷。第三,表演過濃。
第一,歌聲太甜。近幾年,我們歌劇舞臺或主題音樂會上往往會聽到許多紅色題材歌劇曲目的演唱,如《洪湖赤衛隊》《江姐》《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其中的詠嘆調“娘的眼淚似水淌”“革命到底志如鋼”“不能盡孝愧對娘”中,韓英在牢房面對母親,江姐在城門口發現丈夫已經犧牲、頭顱被敵人掛在城門上,楊小東在日本憲兵司令部里面對受盡酷刑的親娘,這些規定情境都是非常慘烈的。但是我們會聽到甜到發膩的女高音、漂亮瀟灑的男高音,完全不符合劇中的人物心情,脫離了戲劇的規定情境。這時候,觀眾的審美就無法滿足,這種情況叫“有聲無情”。
第二,服裝太艷。我常常被一些年輕歌唱家的服裝嚇到。因為服裝太“美”了,亮晶晶,有的還裝上兩個大翅膀。有的演員唱原生態作品就穿上農民式的小褂兒,在音樂會上顯得很突兀,完全不符合演出場合和歌曲的內容。觀眾的眼睛都快被服裝“晃瞎了”“弄懵了”,也沒有什么心思聽歌曲的內容。這叫“有樣無容”。
第三、表演過濃。我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在舞臺上歌唱的時候,不停地在動,手像拉面師傅一樣,左一下、右一下,情緒情感一看就是套路,不是從內心出發。從頭到尾,不知為什么一直在擠眉弄眼地笑,痛不欲生地哭,更有千篇一律的“哭笑臉”。這叫“有外無內”。
這三種情況歸納起來,就是要綜合提高聲樂演員的審美能力。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中國聲樂唱法還是西洋美聲唱法,都是屬于高雅音樂范疇,高雅不是束之高閣,而是要充分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將最好的音樂帶給觀眾,唱出時代的強音。
提高歌唱審美的三個方法
如何提高聲樂演員的審美能力?當然應該讓聲樂演員接收系統專業的歌唱的表演訓練。如我在中國音樂學院給聲樂研究生開設了《聲樂表演與實踐》這門課,就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許多外地的訪問學者還會每周打著“飛的”來聽課。下面分享三個方法。
一、著重訓練演員的心理素質,松弛、自信、排除緊張,找到準確的舞臺感覺,培養良好的心態,駕馭舞臺;演唱時能正確地理解作品,把握不同歌曲的表演風格,深入體會歌曲的思想內涵,通過歌聲,傳情達意。
二、掌握六大部分曲目表演的設計方法:古曲、民歌、中外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創作歌曲、舞臺禮儀六大部分,讓聲樂演員掌握歌唱表演的基本方法,以及在不同表演場所(如音樂廳、廣場晚會、聲樂比賽等)所要掌握的表演手段和表演分寸。
三、掌握歌唱表演的六大手段:從作品分析、規定情境分析、表演設計入手,掌握歌唱表演的手勢、眼神、步伐、空間、呼吸、風格的六大手段,聲樂演員能合理有機地運用這些手段,以達到心理節奏、表演節奏與演唱節奏的統一。
這三種方法,能有效訓練聲樂演員掌握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質,準確分析作品的能力,塑造良好的舞臺形象,從而達到一定的歌唱審美的高度。
歌唱審美的三種境界
歌唱的表演不是伸左手、伸右手,往前走、往后走,而是對作品內在情感的準確表達。有了內在情感,你的伸左手、伸右手才有意義,往前走、往后走才合理。我建議,在歌唱的表演當中一定要克制,要簡練,要大氣。內心有10分,演出來7分就夠了,不要內心只有5分,演出來卻是10分,那樣就夸張了、外在了。外在再花哨,你就是翻著跟頭唱,沒有內在情感的支撐,演唱也不會動人,不會有十足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是我對青年聲樂演員的一個提醒。歌唱的表演可以歸納成這樣兩句話:在音樂中完成調度,在演唱中完成表演。這包括了手勢、眼神、步伐、空間、呼吸、風格六大手段。
我認為最令人向往的歌唱審美有三種境界:
一、聽音有畫——詩意的境界。就是我們只聽唱片,那美妙的歌聲讓我們腦海中產生了生動的畫面,仿佛歌詞中所描繪的情景就在眼前。以吳碧霞演唱的《梅花引》為例。這首歌由韓靜霆作詞,徐沛東作曲,我沒有機會聽碧霞的現場演唱,卻常常在散步思考時反復聆聽這首歌:“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盡,紅顏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這歌聲讓我在酷暑中獲得心靈的清涼,在紛繁中體會高尚的情操,如此帶來的聯想是令人向往的,這是歌唱的審美帶來了詩意的境界。
二、現場感動——震撼的境界。這是指我們在某一位歌唱家的專場音樂會中,在一種神圣的氛圍里被歌唱家的現場演唱所感動。以雷佳博士畢業音樂會為例,我被音樂會中第八首曲目《白日飛升》所感動。這首歌選自歌劇《再別康橋》,陳蔚作詞,周雪石作曲,這是劇中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的一首詠嘆調,聲樂難度極高。從第一個音符開始,雷佳就進入了規定情境,當大提琴奏出深沉的《再別康橋》的主題,她眼神低垂,呼吸變化,展現出林徽因心碎欲裂的悲情:“難忘、難忘康橋,那流云般逝去的時光。難忘、難忘雙清,那微風中淡淡的花香。啊,難忘、難忘志摩……”這時,她的眼中閃動著隱隱的淚光。全曲共6分27秒,雷佳的演唱一氣呵成,聲樂技巧完美,表演深沉克制,展現了人物高尚的情感,讓我這個“鐵人”現場落淚。這就是歌唱的審美所帶來的震撼的境界,令人終身難忘。
三、角色賦美——人生的境界。今年4月我帶著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四年級的全班同學一起買票去國家大劇院觀看歌劇《茶花女》,石倚潔在其中飾演阿爾弗雷德。我常常帶領學生們一起去觀摩演出的目的,就是以一個歌劇表演教師和歌劇導演的身份讓學生們能夠現場感受歌劇藝術的魅力和歌唱審美的價值。這次石倚潔為觀眾呈現了一個“你身邊的阿爾弗雷德”的形象。黑發儒雅的外形、浪漫真情的表演征服了我和學生們的心。他的人物塑造豐富完整,這源于他精準的演唱,真正做到了“在音樂中完成調度,在演唱中完成表演”。第一幕第四曲薇奧列塔的詠嘆調《及時行樂》(Sempre libera)中阿爾弗雷德在巨大的鏡幕后面坐在臺階上的演唱,至今仍歷歷在目余音繞梁,這就是角色賦予歌唱家的美感。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審美共鳴,體驗了人生的境界。
戲劇是一個綜合的藝術門類,同時也是一個有益的載體。作為戲劇工作者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往往不是戲劇本身,而是承載在這個載體上的內容。歌劇也一樣。中國有句話叫“文以載道”。何為道?在當下的語境中,我覺得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歌劇對于中國來說屬于外來文化,它就像是從異域飄來的一顆種子,扎根在中華文化的土地之上,必然要靠吸收中華文化的養分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歌劇這一藝術形式是不分國界的,外來的演劇形式和音樂體例完全可以為中國所用,用來承載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思想內涵。因此,培養中國自己的歌劇人才不能脫離我們中國自身的文化語境。有些國外的成熟的訓練方法是可以借鑒的,但學習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將國外現成的方法科學地為我們所用,找到符合中國特色的藝術表達。
總體來說,對當代中國聲樂人才的培養,課堂上的專業訓練是基礎,劇場中的實踐歷練是關鍵,民族文化的倡導和弘揚是方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名合格的聲樂演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在我多年的教學和創作經歷中,我曾見到過許多條件優秀、勤奮好學的青年演員,他們讓我看到了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希望,也激發了我不斷奮進、求索的動力。我認為這次“深圳聲樂季”的課程配置就是對音樂院校教學體系的一次升級的嘗試或者說一次升級的實踐。我相信,隨著“深圳聲樂季”不斷完善、歌劇創作不斷成熟,加上年輕演員孜孜不倦的努力,未來中國聲樂人才的培養,前途必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