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菏澤市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與江蘇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接壤,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介于北緯34°39′—35°52′,東經114°45′—116°25′之間,南北長157千米,東西寬140千米。面積12239平方千米。
菏澤市地處黃河下游,境內除巨野縣有10平方千米的低山殘丘外,其余均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屬華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自西南向東北呈簸萁形逐漸降低,海拔高度為68—37米,平均坡降為1/4700。微地貌形態有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決口扇形地、壟崗高地、碟形洼地、沙質河槽地和背河槽洼地,以緩平坡地面積最大。
菏澤市地處中緯度,位于太行山與泰沂山之間南北走向的狹道上,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夏熱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風頻繁交替,氣溫回升較快;夏季高溫濕潤,常刮東南風,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漸減少,風向由南轉北,降溫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風,氣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但是降水分配極為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陸氣團的影響,不少年份出現災害性的天氣。
菏澤市各區縣全年主導風向為南、北兩個風向,累年平均頻率多在11%以上;其次為西南風和東北風,頻率為8%左右。冬季盛刮北風,春秋兩季為南、北兩主導風的轉換季節。
菏澤市河流總流域面積13000平方千米,除黃河灘地及東平湖老湖區共632平方千米外,其余坡水全由南四湖承泄后轉注淮河。故區內基本上屬淮河流域。
菏澤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斗羊
菏澤斗羊相傳起源于三國時期。曹操被袁紹打敗,退兵曹州,人疲馬憊,士氣低沉,忽見兩羊相抵,十分威武,精神為之一振,即召部下觀賞,感染得群情激昂,反戈一擊,大敗袁紹。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規范式”兩種。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后,兩只羊放開,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幾個回合,直到一方敗下陣來為一局;“規范式”是彼此拉開,一頭一頭的抵,直到一方抵敗為一局,一般三局二勝。菏澤斗羊從1984年起舉辦了七次全國性斗羊大賽。1991年12月被列為《中華百絕》之一。
斗雞
菏澤斗雞活動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十幾米高的斗雞臺,民間有《斗雞臺懷古》樂曲流傳。斗雞比賽有一套嚴格的規則,由裁判按規則進行。參加比斗的雞,古稱唆雞,俗稱咬雞,是一種珍貴的觀賞型好斗雞種,比斗前大都經過專門飼養和訓練。1981年,鄄城縣建起了“魯西斗雞保種飼養場”。1983年后,一些縣區成立了“斗雞協會”,把斗雞比賽作為群眾文體活動的一項內容,定期舉辦比賽。菏澤斗雞是中國特有的觀賞型珍貴雞種,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在鄄城拍攝了新聞紀錄片《斗雞》。
面塑
面塑俗稱捏面人,以小麥面和糯米面為主料,加入適量的顏料用水調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團,用鍋蒸熟后,配上適量的防腐、防蛀、防干劑后,利用刀、剪簪等簡易工具和獨特工藝,塑造成人物、鳥獸、魚蟲、花卉、山川、樓閣等富有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菏澤面塑起源于清代曹州府(今牡丹區)馬嶺崗鎮穆李莊,制做精巧,形象逼真。建國后,受到重視和保護,先后出現了有聲面塑和動態面塑。
曹州燈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澤城內主要街道都要張燈結彩,點花放炮,舉行規模盛大的彩燈會。人們扶老攜幼,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帶的燈海之中,觀燈猜迷,歡歌笑語。曹州彩燈會始盛于清乾隆年間,由德高望重之人擔任會首,進行籌備。花燈名目繁多,大體分靜燈、動燈、消息燈三種,做工精細,色彩強烈,條紋粗獷,或靜或動,雅俗共賞。
民間雜技
雜技藝術在巨野縣的興起,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萬歷年間,河北滄州兩位藝人,來此收徒傳藝,漸成風氣,至清代更加盛行。學雜技者多與武術結合習練,表演有馬術、魔術、車技、蹬技、爬桿、飛人、飛刀、舞獅、走鋼絲等近百個驚險奇巧的節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巨野縣孔樓建立了雜技學校,四十多年來培養出許多優秀演員。許多演員不但名揚國內藝壇且享譽國外,多次獲國際大獎。2004年7月,山東省文化廳命名巨野縣大義鎮為“民間雜技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