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原理法是什么
杠桿原理法是通過經(jīng)營杠桿、財務(wù)杠桿以及總杠桿進行財務(wù)活動的方法。
杠桿又分成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shù)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xiàn)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xiàn)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來源于《論平面圖形的平衡》。
杠桿原理是誰發(fā)明的
杠桿原理是阿基米德發(fā)明的。 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很久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這句話便是說杠桿原理。其實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對杠桿平衡的原理有過深刻的詮釋。他將阻力稱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權(quán)”,施力臂叫“標(biāo)”。
《墨經(jīng)》說:“衡而必正,說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quán)、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biāo)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biāo)必下,標(biāo)得權(quán)也”。意思就是如果兩邊平衡,則杠桿必定是水平的,如果在其中一邊增加重量,這邊必然會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