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茶樹”“古樹茶”等概念在茶葉市場備受追捧,似乎茶樹一旦沾了“古”字便身價倍增,甚至引發諸多亂象。2019年10月,媒體曝光云南“古樹茶”制假現象:普通茶披上特制包裝就成為古樹茶,價格也翻了好幾倍,甚至連很多茶商都難辨真假。而近來,“野生茶”“野紅”等概念又成為茶葉市場新寵,冠以“野”字的茶品再次吸引著公眾的目光,令人心生疑惑:這些“野生茶”是何來歷,是否如廣告所說的那般珍貴?如此的市場追捧將會給野生茶樹種質資源帶來怎樣的影響?
要了解野生茶,首先要厘清概念,把“樹”和“茶”分開。“古茶樹”一般是指樹齡在100年及以上的茶樹;而“古樹茶”則是用古茶樹上采下的嫩芽葉制作出的茶葉產品。需要說明的是,在云南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三個州(市)已立法實施的《古茶樹保護條例》中,已將“野生型茶樹”納入古茶樹的范圍,并且不論樹齡大小全部納入。由此,古茶樹包括兩部分:一是指野生型茶樹,不論樹齡,全部納入古茶樹管理;二是栽培型的古茶樹,樹齡須達到或超過100年。此外,《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中還提到過一種“過渡型茶樹”,即處于野生型茶樹到栽培型茶樹的中間型,它既具有野生型茶樹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樹特征,可能為野生型茶樹與栽培型茶樹雜交形成的后代。
而目前市場上冠以“野”字的茶品,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以野生型茶樹為原料做出的野生茶,另一類是以因各種原因被放荒或長期無人管理形成的栽培型茶樹為原料做出的茶,也被稱為“野生茶”。野生型茶樹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茶區,而被放荒或長期無人管理的栽培型茶樹在各茶區都有。
需要注意的是,野生茶雖備受追捧,卻不可盲目追求。2017年,筆者所在的考察組曾對云南哀牢山某地的野生茶樹群落進行考察。據了解,當地茶農在春季有采收制作野生茶的傳統。為探討野生茶的開發利用價值,考察組制作了茶葉蒸青樣,初步的細胞毒理試驗表明這種茶有微毒。可見,雖然民間有飲用這種野生茶的習俗,但對人體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需進一步做動物毒理試驗,以探明其毒性,進行安全性評價后方能進入市場。
雖然在飲用安全上存疑,但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野生茶樹卻是重要的種質資源。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單株存在的野生茶樹,百年以上的稱為“野生古茶樹”;另一類是以茶為建群(或優勢)樹種構建的天然生態系統,稱為“野生茶樹群落”。它們是支撐中國茶產業發展的重要種質基礎和保障,也是見證中國作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對研究我國茶樹起源、種質基因、茶文化和茶生態歷史均具有重要價值。
然而,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市場過度追捧,目前野生茶樹種質資源卻面臨諸多問題,包括自我更新能力下降,野生古茶樹過度使用、提早走向衰亡階段。古茶樹、野生茶樹種質資源賴以生存的環境也遭受破壞。例如,2019年有媒體曝光,受暴利驅使,有村民在國有林甚至自然保護區內人工栽種茶樹,同時圍剝周圍林木,致其逐步死亡,不斷蠶食天然林地。這些短視行為雖然能夠獲得眼前的高額利潤,但從長遠來看,森林被破壞,茶樹喪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茶葉品質也會隨之下降。
野生古茶樹保留著我國茶葉重要的種質基因,亟待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圍繞上述亂象和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明確定義范圍,規范管理。野生型茶樹是指山茶屬茶組植物中的特有種,主要包括大理茶、大廠茶、大苞茶、厚軸茶、廣西茶等。由這些茶組植物原料加工制作的茶可稱為“野生茶”。而由被放荒或長期無人管理的栽培型茶樹嫩芽葉做出的茶,則建議稱為“荒野茶”,不應納入“野生茶”概念范圍。
盡快立法出臺云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云南擁有世界90%的古茶樹資源,是我國古茶樹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但分布在西雙版納州、臨滄市和普洱市外其余各地的古茶樹,特別是農用地中的古茶樹,目前仍處于保護的真空地帶,一旦毀損,無法可依。因此,作為世界古茶樹現代分布中心的云南,應加快步伐盡快推動古茶樹保護的省級立法,使古茶樹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我國有大量的古茶樹資源存在于自然保護地,這些古茶樹、野生型茶樹更應在符合現行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定的前提下,得到強化保護。
科學推進古茶樹、野生茶樹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實踐。綜合采用各種技術措施保護好古茶樹、野生茶樹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對于典型的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種質資源,在現有田間種質資源圃的基礎上,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大力度支持技術攻關,建立無菌苗種質庫;對于可利用的古茶樹和野生茶樹資源,建議借鑒法國紅葡萄酒的AOC原產地保護機制,實施全過程分類分級保護利用,以確保生產出的茶葉品質有保證、可追溯。
(作者: 藍增全,系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古茶樹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