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之稱的全時便利店,在長達數月“閉店”傳聞之后,最終陷入“賣身”境地。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羅森中國已經接手了全時在華東及重慶的90余家便利店,相關交易已于今年1月份達成,接手的全時門店未來將全部翻牌成羅森便利店。
全時便利店拆分
此前媒體報道稱,全時便利店在北京、天津、成都的門店則打包出售給了山海藍圖。《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全時便利店微信公眾賬號“OurHours全時便利店”已經于近日變更為“北京OurHours全時便利店”,賬號主體由“北京全時叁陸伍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變更為“北京山海藍圖商業(yè)有限公司”。而天津、成都的全時便利店微信公眾賬號運營主體則分別變更為天津山海藍圖和成都山海藍圖。
企查查數據顯示,以上三地的山海藍圖背后的股東均為蔡學彥和趙波蘭,二人分別持有三家公司50%股權。值得一提的是,蔡學彥同時是銀鷺子公司廈門銀鷺進出口公司的法人,而廈門銀鷺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背后的控股方為雀巢有限公司,市場一度猜想雀巢將要收購全時,不過遭到雙方辟謠。
至此,全時便利店遍布全國的門店面臨分拆出售局面:華東、重慶由羅森接盤,改為羅森門面;北京、天津、成都由山海藍圖接盤,仍保留全時商標。關于門店轉讓事宜,《證券日報》記者聯系全時方面采訪,相關人員表示會聯系記者,但截至發(fā)稿,記者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資料顯示,全時便利店于2011年在北京成立,是復華集團控股下的全資子公司。彼時,全時將7-11作為其在北京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2017年,全時在北京已經擁有350家門店、占據北京市場份額第一。與此同時,全時還布局了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五大區(qū)域。
2017年11月,全時提出“百城百萬”計劃,投入100億資金,實現100個城市落地,鋪設100萬個終端,加速全國擴張。2018年上半年,全時在全國便利店數量達到800余家。
然而,2018年11月份開始,市場不斷傳出全時母公司復華控股受P2P暴雷事件影響,資金鏈斷裂。有媒體報道稱,一份內部資料顯示,自去年11月以來,全時便利店在北京關店約90家。截至今年2月13日,全時在北京的店鋪剩余320家左右。
以上消息雖未得到全時官方證實,但《證券日報》記者近幾月走訪全時在北京的多家門店發(fā)現,自去年11月份以來,確實出現了店內“清倉”的現象。
其中,在西直門某全時便利店,數月來店內近一半貨架為空置狀態(tài),午餐也不再供應,早餐則在斷供一個多月后供應少數。店內工作人員曾對記者表示:“斷供是由于公司沒有錢進貨”。
2月26日,在西三環(huán)某全時便利店,大門緊鎖,門上貼著紙條“今日盤點,暫停營業(yè)。”
24小時便利店進入洗牌期
事實上,去年以來,多家北京便利店出現資金問題,比如另一家北京本土便利店鄰家便利店同樣因為大股東資金鏈斷裂而被迫閉店,此外,曾獲春曉資本投資的北京131便利店也因資金周轉問題而不能正常經營。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24小時便利店面臨鄰家、全時同樣的境地,便利店行業(yè)將會進行一輪洗牌。
“從需求端來看,24小時便利店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但是從運營端來看,盈利難度很大,對便利店運營方坪效、成本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產業(yè)資深分析師朱丹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今租金、人力成本高昂,很多便利店缺乏專業(yè)團隊去控制成本,實際上很多便利店都在虧損,淪為“給房東打工”,雖然有行業(yè)紅利,但是沒有門店紅利。
在朱丹蓬看來,未來便利店競爭將面向兩個方面,一個是規(guī)模競爭,規(guī)模越大,在供應鏈管理的話語權也會更大。另一方面,對于便利店運營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精準設置單店營業(yè)模式,總部從宏觀控制,而門店對供應鏈進行更成熟的調整。(向炎濤)
凡注有"環(huán)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huán)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huán)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huán)球傳媒網",并保留"環(huán)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