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地區進入雨季。一場大雨過后,在馬路邊、灌木叢下都可以發現不少小動物活動的蹤跡,其中就包括一群氣定神閑的大蝸牛!
膽子小的可能對它們敬而遠之,然而有些膽大的硬核網友,竟然說“想吃”。
但是!我們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蝸牛,千萬不要摸,不要去踩,更不要撿回家吃!畢竟血淋淋的案例擺在我們面前:
1985年,臺灣一家9口人食用未經煮熟透的非洲大蝸牛后,全部感染該寄生蟲。
1999年,臺中一家6口生吃被蝸牛爬過的有機蔬菜后,全部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導致腦膜炎。
對此,深圳疾控也在近日發布提醒:這種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滿身都是細菌,一定要敬而遠之。
非洲大蝸牛
已被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雨后出沒的這種大蝸牛,叫非洲大蝸牛,又稱褐云瑪瑙螺(沒錯,蝸牛和螺其實屬于同一家族)。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老家在非洲東部,非洲人至今都很愛吃。
在國內,廈門大學是有文字記載中國最早發現非洲大蝸牛的地點。
20世紀上半葉,一位華僑從新加坡運回中國的植物中,無意夾帶了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蝸牛開始在廈門繁殖,并進一步傳播到其他地區。成為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這種“巨獸”吃起東西毫不含糊,各種蔬菜、農作物、植物,田里的樹上的,統統一掃光,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目前已經被我國列為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大蝸牛每只攜帶100條寄生蟲
最可怕的是,生在野外的非洲大蝸牛非常臟!
它們的黏液或糞便里,可能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
專家介紹,廣州管圓線蟲感染人體后可在人體各器官間移行,侵襲中樞神經、肺部、眼部等,造成腦膜炎、腦膜腦炎、視覺損傷甚至失明。
在廣東,廣州管圓線蟲的感染率約為31.0%,感染度為介于89.2-154.2條/螺。
也就是說,一只非洲大蝸牛身上,很可能有上100條這種寄生蟲。
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遠離管圓線蟲
1.不食用生螺肉;
2.避免破損皮膚、黏膜直接接觸“大蝸牛”的排泄物、黏液、組織;
3.接觸褐云瑪瑙螺后注意清潔雙手;
4.注意螺與食物的隔離,避免蔬果、沙拉等食物被螺污染。
看到大蝸牛應怎樣處理?
1.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告訴物業進行處理,專業殺滅病蟲害的公司也可以處理。
2.如果在家里發現少數蝸牛:可以利用家中的食鹽處理。只要蝸牛一碰到鹽,它體內的水份就會被吸干,蝸牛的身體就會慢慢萎縮而死。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