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浪滾滾的大暑天,不少人依靠空調和冷飲“續命”。沒有這些條件的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在古代,上至皇室貴胄,下至普通百姓,每到盛夏,都離不開酸梅湯。
這款消暑飲料始見于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彼時的酸梅湯還是咸味飲料,僅將烏梅與豆豉一起煎成濃湯飲用。之后配方和口味一直不停變化,或配以甘草,或兌以甘蔗汁、蜜糖、紅糖等,但烏梅是始終不變的主角,口味也逐漸演變成酸甜味。烏梅湯煎好后,古人還因地制宜,或沉在井內、泉水中浸涼,或用冰塊冷鎮,制成涼爽沁脾的冷飲,消夏時“解伏熱,除煩渴,消暑熱,止吐利”。宋朝人甚至還煉制成“濃縮型”的膏方烏梅湯,可保存較長時間,隨沖隨飲,濃淡適口。真正讓酸梅湯坐上暑月飲料王者之位的朝代是清代。乾隆皇帝是酸梅湯的超級粉絲,經御膳房改進的“土貢梅煎”,除了味道可口,還有開胃健脾、解膩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被乾隆賜名“清宮異寶,皇家御飲”。此后,酸梅御飲配方流入民間,不少經營酸梅湯的老字號流傳至今。
目前,人們自制的酸梅湯組方不盡相同,但大多以烏梅、山楂、陳皮、甘草、桂花、冰糖等為主要原料。烏梅是酸梅湯的靈魂,它實際上是青梅經過低溫烘干后燜至表皮變皺,色澤變黑的一味常用收斂藥,其味酸性澀,歸肝、脾、肺、大腸經。中醫認為,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出汗較多,津液受損,故容易出現口干煩渴、胃口不好、腸燥便秘等陰虛內熱癥狀。烏梅擅生津止渴、清熱消暑、除煩安神;夏季大多胃口不好,山楂不但能酸甘斂陰,還有開胃消滯的功效;陳皮行氣寬中、開郁解膩;桂花芳香醒神、健胃生津;甘草甘緩和中、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冰糖味甘性平,和胃潤肺。酸梅湯藥性平和,能解暑生津、開胃消食、醒腦除煩,適合夏季汗多口干、納食不香、頭昏腦漲、心煩失眠等陰虛暑熱諸癥。
酸梅湯雖然是大眾清暑飲料,但并非人人皆宜。首先,感冒患者應避免飲用,無論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治宜解表、驅“邪”外出,酸梅湯則以收斂為主,可使腠理閉塞,外邪難以發散;同理,酸梅湯的酸澀之性也會影響經血正常排出,經期女性不宜過多飲用。其次,體內濕氣過重、脾胃虛寒、胃酸過多者,應避免飲用酸梅湯。此外,酸梅湯含有冰糖,可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不宜飲用。▲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