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稱,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我們在夢中的“經歷”是否不僅僅是大腦在休息時的神經波動。如果是這樣,我們該如何解釋夢境的產生。由諾基亞貝爾實驗室打造的一個大型數據庫可以對夢境進行分析。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20日報道,這是一個夢:“我在一所豪宅里,或者說是一座城堡。那里有一個惡魔,動一動手指就能取人性命。所以我騎上我的自行車,逃走了,到了我家所在的社區。我躲進了一個幼兒園,在那里做著操,并開始與孩子們一起唱歌。然后來了一名志愿者,俯身親吻了我。我不記得他的長相,但我似乎認識他。他的身體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我希望這種吸引是相互的。然后,我又回到孩子們中間,我們一起奔跑,逃離另一些變成惡魔的孩子。我失去了一個孩子。”
對這個夢的分析被記錄在世界最大的夢境數據庫——“夢境銀行”網站(Dreambank.net)上,可以告訴我們關于這名做夢者的很多信息。但是,如果將它與該數據庫中存儲的其他3.8萬多個夢一起加以研究,則可以告訴我們關于全人類的一些信息。這是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所做的事情。“這些數據已經在數據庫中存儲了很多年,”該項目負責人盧卡·阿耶洛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但在此之前,能夠分析這些數據的技術條件一直不具備”。
報道稱,阿耶洛率領的團隊由英國劍橋大學和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該團隊多年來一直在探究人類社會與數字空間的邊界。他們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讀取文本,力圖從中解讀出作者的心理狀況。他們也將目光投向了夢的世界。為此,他們打造了一個虛擬的“追夢者”,這是一種算法,能夠處理數以百計做夢者的夢境記錄文本,并能自動識別其中的人物角色、關系互動和情感。
“根據‘霍爾和范德卡斯爾系統’(心理學家建立的夢境解析系統),這些都是最重要的解夢元素,我們以它們為分析基礎,” 阿耶洛介紹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癥或抑郁癥,或者在某些社會群體中是否存在不斷重復的造夢機制。這位計算機科學家說,利用算法還能實時了解戰爭、自然災害或當前的大流行病等全球性事件,會對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狀況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項發表在科學期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志上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總的來說,女性通常擁有更加樂觀和友善的夢境。相比之下,男性的夢境往往更具侵略性和負面色彩。這一點在退伍軍人群體中尤為明顯。在他們的夢境中,即使離開前線多年,其夢境中的男性人物出現頻率仍然很高,暴力元素也很多。阿耶洛說:“我們生活中的任何重要經歷都會在我們的未來夢境中留下印記。”
阿耶洛指出:“夢境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生活經歷不僅會影響夢境,如果我們聽取夢境告訴我們的一些東西,還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報道認為,數據挖掘技術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編譯/田策)
關鍵詞: 數據庫解夢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