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消息,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在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形成之前,太陽曾經被類似于土星的巨大塵埃環所圍繞。
美國宇航局(NASA)認為,這些塵埃環可能阻止了地球成長為“超級地球”,即體積大約是地球兩倍,質量高達10倍的巨大行星。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中約30%的類日恒星有超級地球圍繞其運行。
圖1: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天線陣拍攝的假彩色圖像,顯示名為HD163296的年輕恒星(不是太陽)周圍有塵埃環圍繞
超級地球在許多恒星系統中出現,給天文學家帶來了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美國萊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安德烈·伊齊多羅(André Izidoro)在聲明中提出疑問:“如果超級地球十分常見,為什么我們太陽系沒有超級地球呢?”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伊齊多羅和他的同事們創建了一個太陽系形成的計算機模型,該系統是從被稱為太陽星云的塵埃和氣體坍縮云團灰燼中形成的。
伊齊多羅等人的模擬表明,“壓力凸點”(或稱氣體和塵埃的高壓區域)會包圍著初生的太陽。這些高壓區域很可能是粒子在強大引力作用下向太陽移動,加熱并釋放出大量蒸發氣體時產生的。
模擬顯示,固體顆粒蒸發成氣體時(被稱為升華線)可能會產生三個不同的區域。在離太陽最近(或最熱)的區域,固體硅酸鹽變成了氣體;在中間區域,冰被加熱到足以變成氣體的程度;在最遠的區域,一氧化碳變成了氣體。
伊齊多羅等人發現,像灰塵這樣的固體顆粒有時候會撞上這些“凸點”,并開始累積并形成環。萊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副教授安德里亞·伊塞拉(Andrea Isella)是該研究的合著者,他在聲明中說:“壓力凸點幫助收集了塵埃顆粒,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看到光環的原因。”
如果不存在這些“壓力凸點”,太陽就會迅速吞噬這些粒子,不會留下任何行星形成的種子。伊塞拉說:“肯定有某些東西阻止了太陽吞噬,以便讓行星有時間形成。”
圖2:這可能是展示了我們太陽系結構的光環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太陽的氣體和塵埃逐漸冷卻,“升華線”逐漸靠近太陽。這個過程使得塵埃積累成小行星,或小行星大小的行星種子,然后它們可能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伊齊多羅說:“我們的模擬表明,壓力凸點可以濃縮塵埃,而移動的壓力凸點可以起到小行星工廠的作用。”
伊齊多羅在聲明中表示,壓力凸點調節了太陽系內層可用于形成行星的物質的數量。根據模擬,距離太陽最近的環形成了內太陽系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中間的環最終成為外太陽系行星,而最外層的環形成了柯伊伯帶(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區域)中的彗星、小行星和其他天體。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他們在模擬中推遲了中環形成的時間,那么超級地球可能就會在太陽系中形成。對此,伊齊多羅說:“在這些情況下形成壓力凸點的時候,大量的物質已經侵入了內部系統,可以形成超級地球。因此,這個中部壓力凸點形成的時間可能對太陽系的構成至關重要。”(小小)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