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塑料工業的宣傳材料,扔進回收箱的垃圾,被迅速送到一個工廠,在那里,它們被無縫轉化為新東西。但《衛報》一項調查發現,這似乎只是美好的幻象:每年,成千上萬噸美國塑料被運往監管不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骯臟、勞動密集型的回收過程,給公共衛生和環境帶來嚴峻后果。
《衛報》記者團隊發現,去年,美國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了相當于6.8萬個集裝箱的塑料回收品,而超過70%的發展中國家對本國的塑料垃圾尚且處理不當;處理美國塑料回收品的最新熱點地區是一些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包括孟加拉國、老撾、埃塞俄比亞和塞內加爾,這些國家勞動力廉價、環境監管有限;在一些國家,比如土耳其,外國垃圾運輸的激增正破壞當地控制塑料生產的努力;與此同時,由于這些國家不堪重負,仍有數萬噸垃圾可能滯留在美國國內。
塑料垃圾回收系統的失靈,正加劇人們的危機感。上個月,187個國家簽署一項條約,規定各國有權禁止進口受污染或難以回收的塑料垃圾,而美國則沒有簽署該項條約。
“人們不知道他們扔的垃圾發生了什么,” 在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企業社會責任的安德魯·斯派塞說,“他們認為他們在拯救世界,但是國際回收企業將其視為一種賺錢的方式。沒有全球性的監管——只有一個漫長、骯臟的市場,允許一些公司在一個沒有規則的世界中獲利。”
回收之地
20世紀50年代起,塑料開始被大量消費,但在太平洋垃圾帶,塑料已經被認為比浮游生物更常見。世界各地的官員都禁止過多使用塑料污染物,比如吸管和薄垃圾袋,但僅美國每年就產生3540萬噸塑料垃圾,足以填滿休斯頓阿斯托洛圓頂運動場1000次。
據美國環境保護署估計,2015年美國產生的塑料中有9%被回收,中國是其中一個處理地點。在中國實施“洋垃圾”禁令后,美國的塑料垃圾成為全球性的燙手山芋,乒乓球般從一個國家被“傳”到另一個國家。《衛報》對航運記錄和美國人口普查局出口數據的分析發現,美國每年仍有100多萬噸塑料垃圾被運往海外,其中大部分被運達的地方,垃圾已經堆積如山。
對研究人員來說,一個危險信號是,這些國家中,不少國家在處理本國的塑料垃圾方面不盡如人意。喬治亞大學研究人員詹娜·杰貝克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自從中國“洋垃圾”禁令出臺以來,馬來西亞成為美國塑料回收利用的最大接收國,該國的塑料垃圾約有55%處理不當,而印尼和越南處理不當的比例則各為81%和86%。
以越南為例,河內附近的一個村莊,是一個處理垃圾的家庭手工業中心。在這個約有1000戶人家的社區,幾乎每條街道上都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垃圾。冒著有毒的煙霧、頂著惡臭,工人們在臨時車間里粗制濫造出可回收的產品。
2018年,美國大約向越南運送了8.3萬噸塑料回收品。
“我們很害怕塑料氣味,我們不敢喝源自這里的地下水,”一位分揀垃圾的越南人如此說,“我們沒有錢,別無選擇,只能在這里工作”。盡管塑料回收作業對健康的確切影響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但燃燒塑料或塑料加工產生的有毒煙霧可能導致呼吸道疾病。工人和附近居民經常接觸有毒物質,可能帶來發育障礙、內分泌紊亂和癌癥等影響。
隨著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相繼出臺垃圾禁令,新記錄顯示,塑料垃圾向許多新國家擴散。柬埔寨、老撾、加納、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塞內加爾等國開始成為新的目的地,而此前,這些國家幾乎沒有處理過美國的塑料產品。
《衛報》發現,2018年下半年每一個月,集裝箱運貨船都會將大約260噸美國塑料廢品運往一個塑料覆蓋最嚴重的地方:柬埔寨海濱小鎮西哈努克,在小鎮某些地區,幾乎每一寸海面都覆蓋著漂浮的塑料,海灘上也堆滿了塑料。
專家估計,全球進入回收設備的塑料中,有20%-70%因無法使用而被丟棄——因此,在西哈努克回收的任何塑料,都不可避免地導致產生更多垃圾。
全球網絡
塑料是怎樣從路邊抵達東南亞一個村莊的呢?其中,一個跨越海洋和大陸的貿易網絡發揮作用。如今,這一網絡正處在一個轉折點。
過去,將塑料運往亞洲具有經濟意義:因為將中國制成品運往美國后,返程時集裝箱常常是空的,因此船運公司愿意以極低的價格運送美國的塑料回收品。
香港商人Steve Wong是為回收品和國際買家牽線搭橋的一位中間商,如今他的業務遭遇重挫:不少國家對回收行業產生反感,因為不少無良經營者開店后,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經營,不顧當地環境和當地居民。
“在我們這個行業,如果你做得好,你就能拯救環境,” Steve Wong說,“如果你做得不恰當,就會破壞環境。”當下,他也在努力謀求轉型。
隨著美國塑料垃圾在如此之多的國家落地,當地居民叫苦不迭。
在菲律賓,每月大約有120個集裝箱抵達馬尼拉和蘇比克灣的一個工業區。記錄顯示,這些集裝箱裝滿了來自洛杉磯、佐治亞州等地的塑料廢物。馬尼拉港口、航運記錄和菲律賓海關文件顯示,一些美國塑料被運往巴倫蘇埃拉市。這一位于菲律賓首都郊區的地區,被稱為“塑料城”,其居民越來越擔心冒出的加工廠數量。
“你聞到了嗎?”47歲的店主海倫·洛塔站在便利店門前,“這是什么味道,到傍晚的時候更嚴重。有時候真的很難呼吸。我們很多人都生病了。”
然而,回收也是該地區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接受《衛報》采訪的官員和居民表示,他們認為,在他們的城鎮加工的塑料是菲律賓的垃圾,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其中有一些垃圾是從美國運來的。
在土耳其,美國塑料進口可能使整個行業處于危險之中。自從中國“洋垃圾”禁令以來,土耳其從國外回收的塑料垃圾數量激增,兩年內從15.9萬噸飆升至43.9萬噸。無數拾荒者走上街頭,收集塑料廢物,再賣給工廠。
為改變而戰
美國塑料出口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也給行業帶來震驚。
Bob Wenzlau被認為是美國路邊回收系統的創始人之一,1976年在加州帕洛阿爾托,他幫助發起這一項目。他說,路邊回收系統的初衷非常好,“我曾經感到非常自豪。”如今,了解到美國的塑料出口對海外的影響后,他表示,“我很心痛,因為這個體系正在造成破壞。”Bob Wenzlau最近說服帕洛阿爾托市議會通過一項措施,要求該市的回收商報告任何運往國外的回收活動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后果。
一直以來,舊金山因垃圾回收率高而備受贊譽,不過,該市垃圾處理服務供應商負責人表示,該系統正在失靈。“有一個簡單的事實,太多不同類型的塑料正在生產,卻幾乎不存在可行的終端市場,” 綜合資源回收公司Recology的邁克爾·J·桑基亞科莫(Michael J Sangiacomo)最近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如此寫道。
環保組織Gaia今年春季發布的一份報告,記錄了接受美國塑料出口的國家的死亡人數。“塑料貿易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影響令人震驚:水源受到污染、農作物死亡、燃燒塑料帶來的呼吸疾病,甚至帶來有組織的犯罪增加。這些國家和人民正承擔著污染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代價,甚至可能會持續影響幾代人”。
對不少專家來說,失控的回收行業如何壓倒一個國家,最可怕的例子是馬來西亞。如今,馬來西亞成為美國的首選目的地,而當地正在為此付出代價。抗爭也在上演:去年10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立即停止發放進口塑料垃圾的新許可證,并在三年內停止所有塑料垃圾的進口。但即便如此,數萬噸垃圾廢料仍堆積在這片土地上,肆無忌憚的商業活動仍在繼續。
“因為氣味,有時半夜會醒來,” 環保人士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Lai)警告道:“總有一天這片土地會被垃圾而不是人類占領。”
關鍵詞: 美國,回收箱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