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那些年我們經歷的市場底,分化和新生是關鍵詞,當前市場再次進入筑底階段,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底部區域建議看長做長,以國產替代為線索尋找下一批明星股,重視近2-3年上市的次新股。
1、前言:如何把握底部區域
結合股債收益率和剩余流動性,我們認為,4月底以來市場開始進入筑底期。
筑底期的關鍵詞是分化和新生,一方面,分化意味著,市場后續機會將體現為結構性,類似于2012-2013或者2016-2017;另一方面,新生意味著,抱團明星股陸續退潮,而近2-3年上市的次新股開始醞釀下一批明星股,個股悄然展開有序上漲。
2、那些年,歷史上的市場底
2000年以來市場曾出現了四輪典型的市場底,一則,2005年6月上證指數998;二則,2008年10月上證指數1664;三則,2012年1月的創業板指612,同期上證指數開啟了1849至2444之間的窄幅震蕩直至2014年8月牛市開啟;其四,2018年10月上證指數2449。
市場見底后通常會經歷筑底期,以這四個市場底為樣本,對市場筑底階段的共性進行復盤和總結,繼而指導未來。
3、共性一:股債收益比維度
股債收益比對市場底部評估有顯著指引意義。
回顧2005年以來經驗,股債收益比歷次見頂值多位于2.0至2.5區間。5月24日股債收益比上行至2.21,接近2008年Q4、2012年、2018年Q4、2020年3月等市場大級別底部的位置。
4、共性二:剩余流動性轉正
從宏觀維度,市場底通常領先于經濟底出現,經濟底通常滯后于市場底1-4個季度。
事實上市場底往往出現在剩余流動性(也即“M2增速-名義GDP同比增速”)從負轉正期間。截至2022Q1,“M2增速-名義GDP增速”再次由負轉正。
5、共性三:結構運行的規律
以史為鑒,市場筑底階段,結構運行存在規律:一則,市場情緒趨向平淡,部分特征如成交量逐步下降,或者題材股脈沖退潮,或者強勢白馬股補跌等;二則,市場底往往領先經濟底,此時往往伴隨著穩增長政策發力,繼而低估值震蕩企穩;三則,更關鍵的是,代表新一輪產業方向的新成長個股悄然展開有序上漲。
這些特征往往被忽視,但對我們判斷底部和布局底部有重要實戰意義。
這里更關鍵的一點在于,新一輪明星股在此期間,盡管沒有指數行情,但個股已悄然展開有序上漲。
6、展望:底部區域看長做長
我們建議,底部區域應重視分化并優化結構,從政策確定性和產業確定性出發,看長做長。
布局下一輪結構行情,板塊上建議關注“科港穩”,科創板引領新成長,恒生科技迎轉折底,穩增長未完待續。
自下而上視角,關于穩增長和新成長的各行業個股梳理見表格。
風險提示:美股波動超預期;全球通脹持續超預期。
關鍵詞: 股債剩余流動性 結合股債收益率和剩余流動性 股債收益率 股債收益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