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坤委員的這個建議,剛剛提出來就引發了輿論的熱議,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和贊譽,尤其是農民養老退休金這個提案,他建議65歲以上的農民都能“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讓農民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帶來的成果。
其實王學坤委員的這個提案不是第一次在“兩會”上出現。在2018年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亞忠就曾表示:農民作為第一產業的從事者,和其他行業比較,也宜有退休和轉業。時隔兩年之后的“兩會”再次發出這個聲音,反響如此之大,看來解決農民退休金的問題時機已經接近成熟,農民們的愿望或將實現。
對于農民來說,65歲退休等于是同城里人一樣可以享受晚年生活了,這樣上了年紀的農民再也不用種地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在某些農村,別說60多歲,就是一些70歲以上的老人,因為生活原因,他們依然還在堅持到田間地頭干活,依然還在打工賺錢,直到躺在炕上干不動的那一天,他們才會不得已放下自己干了一輩子的“活”,農民的苦和不容易不言而喻。
農民對待本職工作任勞任怨、恪盡職守。土地是農民的根、糧食是農民的命,不論天寒地凍、炎陽當頭,田間地頭總能出現他們的身影。每到收麥季節,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割麥子中午正當時。理由是中午麥稈脆、容易割、干的快,可中午的“毒太陽”真的扛不住,這卻成為“真農民”的最佳搶收期。父輩們就是這樣默默無聞、毫無怨言的堅守著。
農民是無私奉獻,無私到自己忍饑挨餓卻又積極踴躍交售“愛國糧”。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見到過大堆大堆旳小麥,卻一年到頭很少能吃到白面。從小就知道地里的糧食要交給國家,雜糧副食成為那個年代農民的主食。印象最深是六十年代的饑荒那幾年,榆樹皮、玉米芯磨面來吃,到最后實在沒啥吃連黃土都可以吃,吃得身體浮腫,甚至死亡。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災難,是后代們想象不到的磨難。農民種糧沒飯吃,就如同印鈔工人沒錢花一樣,這就是農民素質、是這一代農民高尚的情操。
這一代“真農民”大部分已經遺憾離世,無緣享受這退休的待遇。50、60、70后享受退休待遇當之無愧,也算是對父輩們辛苦的肯定,讓他們最后能感受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福利,讓老農民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過上幾年真正的幸福生活。如果每個65歲以上老人能得到500元養老金,對城市人來說不多,但是卻能撐起農民的尊嚴!不用一把年紀還在土里刨食!
堅決支持農民享受養老退休制度。尤其是現在已經到達退休年齡的農民,年輕時大都經歷過集體經濟時期,那時的農民付出與所得比例嚴重失調,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犧牲農業支持發展了工業。農民將最好的糧食上繳了公糧,并且還一直上繳著農業稅。改革開放初期,也是通過大批的農民工進城,以廉價的勞動力推動了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現在他們老了,大都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但因為他們沒有養老金,好多人都在艱難度日,不得不去干些力所能及的苦力活來維持生活。盡管國家這些年通過免收農業稅,實行農村醫療保險,給老年人發放每月百十元左右的生活補貼等,不斷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但離讓這些老年人過上有體面的養老生活還有不小差距。
為此,在國家逐漸富裕起來后,應該不斷加大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反補,進一步提高農村老人的幸福感與滿足感。考慮到農村老人面大人多,國家也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改善他們的生活,但我們的農民要求也不會太高,現階段每人每月發個四、五百元就會很知足,同時也是增加了最底層人員的消費力,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以后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強大農民的養老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另外,國家在推動農民養老保險改革的同時,也可以與土地經營權的集中使用同步改革,更好地促進三權分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各行各業都少不了農民,為什么農民還受苦受累呢?如果農民有養老金富裕了,他的兒女們上得起學,看得起病,那么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軍隊素質就會更高,農民是國家的基礎,基礎穩固,國家才是真正的強大富裕。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基,而農民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主力軍,應該把務農當作一種職業看待。農民所從事的農業生產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如果沒有農民,全國人民吃什么喝什么?吃不飽穿不暖又何談安心做其他工作。所以說,農民對于國家的貢獻是非常的大的。
所以,我們應該更重視起來,應該像其他職業一樣,把務農也列入退休制度,讓農民退休以后,也能讓他們拿到一些退休金,讓他們也能像城里老人那樣可以度過一個安心的晚年。
關鍵詞: 農民退休工資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