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系統中,個體的生老病死、新物種的產生和已有物種的滅絕,都是自然過程的一部分。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現在物種滅絕的速率已經是正常背景下的1000倍。
不論是教科書里經典的渡渡鳥、袋狼的消失,還是2018年3月世界上最后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的離世,都在不斷地鳴響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警鐘。
在蘇丹即將執行安樂死之前,肯尼亞Ol Pejeta保護區的飼養員Joseph Wachira悲傷地安撫它。圖片:cnn.com
破壞自然很容易,但恢復卻太難,就算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也往往只能找回曾經平衡狀態的一個邊角。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為了減緩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人們選擇了建立保護地,而這也成為了公認相對有效的方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這樣定義保護地:通過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及文化資源的土地或海洋。
那么,保護地究竟應該建在哪里、建多少,才能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呢?關于保護地建在哪里的問題,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從一開始拍腦門地在地圖上畫圈,或搶救式地短時間內大建一批,到后來系統性地按照生態系統類型、瀕危及特有物種的分布來規劃保護地網絡。總而言之,保護地的選擇和建立正在趨于科學化、合理化。
馬來西亞Danum Valley保護區。圖片:李彬彬
而保護地該建多少的問題,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上,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目標:2020年,保護至少17%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至少1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2014年的IUCN世界公園大會則認為,海洋的保護比例要至少提高到30%以上。
保護多少?半個地球!
著名保護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在2016年提出,為了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防止更多人類未曾謀面的物種滅絕,我們需要保護一半的地球。愛德華·威爾遜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得出:保護一半的陸地和海洋,可以讓84%的物種得以生存,并保障地球上生物的安全。
還有一個類似的計劃叫做“自然需要一半”(Nature needs half):2050年前保護地球上846個生態區50%的面積,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到來。然而,保護地球一半的面積,就真的能夠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了嗎?
生活在印度Bandipur國家公園的豺(Cuon alpinus),全球數量下降,IUCN評為瀕危(EN)。圖片:李彬彬
保護哪一半?
對于半球計劃,最容易達到的途徑就是把人類密度小的地方先歸到保護地中,因為不管從社區還是經濟費用角度來說,這都是最省事兒的。然而,這真的是有效的方法么?
酷寒的南極大陸上養育著萬千生命,1月初,巴布亞企鵝的幼鳥已經有模有樣,連毫無預警的“抬抬屁股噴稀”也學的很快。圖片:李彬彬
對于最大化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來說,通過保護荒野來達到半球計劃其實并不是最有效的。除了保護熱帶地區的荒野能夠為更多物種提供庇護外,大面積保護其他荒野區域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物種保護比例。已有的保護地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無法有效地保護所有目標物種,但在保護那些分布區很小的物種時,其效果卻比預期要好很多。
天行長臂猿,2017年發現的長臂猿新種,只分布在中國云南和相鄰的緬甸境內。在中國不足150只,分布在三個片區,其中兩個分布區在高黎貢山,受到了有效的保護。圖片:李彬彬
中國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說:“如果我們希望最大化地阻止物種滅絕,應該根據要保護的目標物種選擇適宜的保護區域,或者選擇物種集中卻缺少有效保護的地區,而不只是一味追求更大的面積,卻忽略了保護地位置的重要性。”
保護地的未來
現在很多國家的保護地面積增長已經達到了瓶頸,再增加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地面積難度也很大。保護地是地是海,是資源,是博弈的籌碼。協調不好,反而是“紙上談兵”(paper park),并不能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而根據當前的研究,實現半球愿景至少需要兩個步驟——
第一,確定現在保護地的位置和范圍是否合理,并及時進行調整。
很多保護地在成立的時候,并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很多沒有保護意義的地區被囊括進來。所以進行邊界和位置的調整對有效的保護至關重要。
第二,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確定如何擴大保護地的面積。
對于人口稠密區,可通過城郊公園、保護小區等方式連接破碎化的棲息地;對于受到人類長期影響的地區,需利用不同地區社區與自然的關系,推進可持續資源的利用和新型保護地模式,在已有基礎上擴大保護地面積。
當然,大面積的荒野也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支持大尺度的生態過程、提供特定的生態系統服務,還有其重要的文化意義。然而,對于提高保護物種比例來說,單純的通過保護人口稀少、相對阻力較小的荒野來達到半球計劃,并不能達到效果。
對于半球計劃這樣宏大的愿景,需要更加有魄力和創新的方式。曾經被認為達到17%面積保護地都很難實現的中國,如今保護地的面積已經達到18%。保護半個地球,也許也并不是那么遙遠。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