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在近日爆紅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美國中年工人群體的“就業故事”格外引人矚目,他們承載著美國制造業的復興。上個月,45歲的歌星樸樹錄節目時突然以“我歲數大了,要回家睡覺”為由離場,更是在國內引起對“中年大叔”話題的熱議。聊起中年大叔,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個既有趣又意義重大的話題。“中年油膩”之類的詞很現代,但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年危機”這個概念就已引起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當中國大叔調侃著“人到中年,不能慫”或“人到中年不如狗”時,《環球時報》駐外記者的調查發現:一些日本“中高年齡者”有的淪落為“宅男”,但也有的在敢于嘗試跳槽;美國中年開始思考如何“取悅”自己;而德國人則高度警惕著“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蔓延。
日本:他們總是“處于工作狀態”
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資料里,中年年齡層為45歲到64歲,而在內閣府一項針對長期閉門不出、“家里蹲”的中老年人調查中,把中年年齡層定為40歲到64歲。在《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中,45歲以上的人為“中高年齡者”。兩年前,大阪一家醫藥品公司森下仁丹的招聘廣告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如圖),廣告突出中年男性的形象,兩句廣告詞很耐人尋味:一句是“中年大叔說不定是這個國家的希望”,另一句是“中年大叔會改變,日本也會改變”。
通常來說,日本中年男性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中年男性頗為風光,一人工資養全家五六口人綽綽有余,日常開銷也是大手大腳。而現在的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家有中小學生的日本家庭,學費和生活費負擔較重,再加上要還房貸,如果入不敷出,妻子就要出去打工,那么男人在家中的地位就會大不如前。在公司里,日本中年男性一般處在科長或者部長的級別,雖然管理著一個部門,有點小權力,但是所負的責任不小,部下有什么閃失,部門頭頭需要承擔責任,還得不時挨上司的罵。日本男人的收入相對減少,過去上司請部下吃飯,現在只能AA制。下班后到居酒屋喝一杯解解乏,還是很多日本中年男性的選擇,那時候,他們才會顯得“肆無忌憚”,和工作時嚴肅的形象大相徑庭。
上世紀80年代,日本40多歲男性的結婚率是90.18%,如今中年男性的婚戀狀態也有了很大變化。一些調查顯示,40歲左右未婚男子在職場遇到伴侶的概率只有20多歲青年的1/3。從日本政府國勢調查的數據可以發現,現在日本40歲到44歲男性的未婚率是29.3%,45歲到49歲的未婚率是25.2%。中年男人其實也忙著相親,但日本的婚姻介紹所收費不菲,采用會員制,一月需要交1萬日元左右的會費,且成婚率相當低。日本中年男性面臨的困惑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男人收入減少,與此同時,日本女性進入社會的意識增強,經濟能力提升,有些家庭為此失去了平衡感,離婚率也上升,甚至出現一些獨身又沒有工作只能啃老的中年“宅男”。
日本中年男性時常是被調侃的對象,在大眾眼中,他們總是“處在工作狀態”,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有朋友,沒有休閑衣服。日本中年男性沒有個性化的衣服,上班族大多是西裝革履。在電車上,《環球時報》記者時常看到穿西裝的中年男人抱著公文包打瞌睡。據說很多日本中年男性的包里放一把折疊傘,不僅擋風遮雨,夏天還用來遮陽,可以說很注意保養。NHK電視臺“國民生活時間調查”顯示,40多歲的中年男性平日花在愛好上的時間平均只有15分鐘,周末稍微多些,在40分鐘到1小時之間。一些日本大叔業余時間喜歡看美食節目。《孤獨的美食家》是日本東京電視臺制作、由1963年出生的松重豐主演的美食劇。該劇2012年開始播放,頗有人氣。該劇講述一名獨自經營進口雜貨商店的男子——井之頭五郎在工作間隙前往餐館享用美食的故事。這也是中年男性的典型形象。
日本第一生命保險株式會社每年舉辦“第一生命上班族川柳大賽”,得獎的大多是中年大叔的作品。川柳是日本的一種短詩形式,類似于俳句。參賽的日本中年大叔很喜歡自嘲,也愛調侃上司或自己的妻子﹐他們嬉笑中帶著心酸,體現出苦中作樂的精神。有些短詩在網絡上很流行,如“我的老婆,背影是船梨精(沒有腰身的卡通形象)”“如果每天持續加班,那么也等于是準時下班”。今年的一則得獎作品讓人看了有些心痛,一位40多歲工薪族這樣寫道:“沒有加班,沒有愛好,沒有錢,也沒有住處。”
在日本,還有一個流行詞是“百年人生”。日本百歲老人已達7萬多人。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7.26歲,男性是81.09歲。日本人認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不僅處于人生的壯年期,還處于工作的上升期。《環球時報》記者發現,身邊有些日本中年人正忙學習、忙跳槽、忙創業。原先日本人的職業觀念是在一家企業工作到退休,而現在情況有了變化,四五十歲跳槽的人在不斷增加。根據一家人才公司的調查,41歲以上的跳槽者過去5年來增加兩倍,企業的觀念也在改變,有些企業用人已經“不問年齡”,而且許多人跳槽到不同的行業原因是他們覺得“一輩子就干一個行業人生太單調了”。記者認識的一位日本中年男性,在企業工作20多年,48歲開始利用工作之余準備語言教師資格的考試,50歲拿到資格證書后就跳槽到學校教日語。他說,原先在企業一直從事事務性工作,他不甘心在一家公司就這樣干到退休。從事日語教學工作,可以接觸到許多國家的留學生,這讓他一下子覺得“生活有趣多了,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還有一位50多歲的雜志編輯,30年來就是埋頭工作,沒想到,他最近向公司提出提前退休的申請,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創辦了一個以文會友的網站。他說:“這個工作收入雖然不多,但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多年的夢想,現在終于實現了。”
日企招聘以往會設立年齡門檻,很少給45歲以上的人跳槽機會。森下仁丹那則招聘廣告引人關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年齡和性別限定。這家會社69歲的社長駒村純一就是52歲時從其他企業跳槽而來,現在成了勇于開創第二人生的日本中年男性的楷模。
美國“70后”想要取悅自己
近日,講述美國制造業故事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上線后,也引起美國人對中年群體的關注。一些人的感受是,現在的美國人似乎已遠遠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那么有干勁了。該片導演之一理查德說:“我們正變得更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正在走下坡路,在中國則恰恰相反。”奧爾頓·托克是一位70多歲的核能專家,頗有紳士風度,雖然早就退休,但還是經常往返于世界各地講學。托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人說他的退休生活很精彩,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中年埋頭搞研究的艱辛。他說:“那時候,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被忽略了。”
美國人的中年危機主要來自于失業與否,同時與美國整體社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美國工廠》描述了2000多名再就業工人,其中不乏中年人。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精力疲憊、體力下降、責任意識松弛等現象。在美國,也存在“中年社會綜合征”,很多人不愿結婚,不愿生育,有的等著政府救濟,而整個美國社會也出現生產效益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美國政府一般會通過一些救濟措施來幫助那些在中年時期失業的家庭,如提供免費食物、低廉的住房,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社區的教會也會伸出援手,幫助貧困家庭解決食物問題;同時,勞動就業法更明確要求雇主不得隨意辭退員工,如辭退必須提前告知,預付幾個月薪水等。總體來說,美國的工作機制還是鼓勵中年人晚退休。
某種程度上,美國人并不特別注重人人都必須事業有成,人人都要有錢,他們首先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很注重自我。《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些美國“70后”朋友愛說:“以往我每天取悅每一個人,今天,我選擇我自己。”邁克·帕特從大學畢業開始,已經在政府公務員系統工作了20多年。他的夫人原來是一名會計,為撫養3個孩子當起家庭主婦。美國家庭一般很注重孩子在18歲前的陪伴式教育,父母會盡自己所能照顧好孩子,陪他們玩耍、旅游、運動。最近,帕特夫婦最小的一個孩子也上了大學,幾個孩子的學費靠貸款或申請助學金,他們兩口子的壓力就小多了。對美國中年父母來說,到五六十歲正是熬到頭、“看見曙光”的時候。目前,帕特正在為夫人“復出”做準備,想讓她在住家附近開一家蛋糕店,或在超市租一個賣鮮花的鋪位。
德國:“我開始考慮買各種保險”
“中年就這樣不知不覺來到了。”46歲的奧迪汽車工程師約翰內斯和《環球時報》記者聊起他的“中年變化”:應酬多鍛煉少,回到家就覺得累;有了啤酒肚,頭發越來越稀少,一天不洗頭就會有油膩的感覺;心態也變老,每件事情都會提早做好計劃,并考慮買各種保險。
在德國,也有不少談論中年的俗語,如:“中年是人生最不幸的時期”“中年人有錢、房、車、家庭,卻沒有了自己”“中年是人生的黃金分割點”。在德國,還有“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說法。德國學者認為,中年一代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等各領域的主力軍,但與戰后幾代人不同,跨入21世紀的中年一代似乎缺少一點“不顧一切向前沖”的精神,顯得壓力過大,甚至出現抑郁情緒,并對社會造成一些影響,如生育率低、創業少、退休早、病假多等,有時讓外界對德國有一種“未老先衰”的感覺。
幾年前,德國電視二臺播出一部名為《中年危機》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大人離婚后,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最大輸家。德國甚至還出現“中年發泄劇”,題材涉及中年人心理疾病、家庭成員之間的代溝、中年犯罪等問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藝術學者漢斯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電視劇通過劇中人物發泄式的表演,來體現中年群體在工作、家務、交友、教育孩子等方面的壓力。
“中年社會綜合征”已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關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今年6月公布了一項有關中年問題的新研究。據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克里斯蒂娜·胡特馬歇爾介紹,學術界對25歲至35歲這一年輕人階段的研究很重視,但對中年群體的研究卻很少。她表示,目前德國36%的人口處于中年群體,他們與以往的同齡人相比發生很大變化,而有些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如今,德國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5歲,男性為34歲,比20年前各晚了4年。與之相伴的是,生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更不幸運的是,中年離婚的現象也很多。2016年,德國離婚的平均年齡是:男性約46.6歲,女性約43.6歲。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人口政策專家諾貝特·施奈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說西方工業國家平均預期壽命是82歲,那么41歲就是中年。”在他看來,人們常說年輕人群體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實際上,中年人對現今的國家更為重要。施奈德說:“不僅因為這一群體人口最多,還因為他們創造的社會價值也更高。一個國家的中年群體如果意志消沉或心理壓力過大,會不利于國家的繁榮發展。”他建議,全球都應重視如何幫中年人排憂解難的問題。中年群體也要多關心自己,多參加體育鍛煉或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像歐洲有不少40+和50+的俱樂部派對活動,可以給中年人解壓”。
關鍵詞: 中年社會綜合征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