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电影_青青操久久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_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學什么、怎么學、咋發展——今年新增本科專業全解讀
2023-06-29 10:26:0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

編者按

高考結束,青年學子面臨著一項重要的人生選擇——學什么專業。專業的選擇,或將影響學子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生方向。而最新設置的本科專業,尤其受到考生及家長的關注。


(資料圖片)

教育部日前發布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列入目錄的新專業共21種,有的與民生聯系緊密,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新增的孤獨癥兒童教育、無障礙管理;有的與城鄉建設息息相關,如海南大學新增的鄉村治理;還有的緊扣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如東南大學新增的未來機器人、電動載運工程等。

這些首次增設的專業究竟有何特點?入學后要學習哪些內容?就業方向是什么?記者特邀相關高校專業負責人進行權威介紹、解讀。

未來機器人 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殷國棟: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拔磥頇C器人”專業,便是面向未來的機器人專業。

面向未來的機器人,是未知、不確定、充滿挑戰的。它可能需要面向極端環境,比如高溫、高壓等,或是面向復雜應用場景,如家庭服務、醫療健康、特殊環境作業等。“未來機器人”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引領機器人技術發展、解決未來機器人領域技術性問題的“大?!薄?/p>

在這里,你可以享受到東南大學機械工程、自動化、儀科、計算機、信息工程等眾多雙一流學科的優秀師資。學校將各優勢學科課程分解重構形成全新的“未來機器人”專業課程體系,真正做到學科交叉、融會貫通。再搭配特別定制的,貫穿整個本科階段的創新實踐課程,讓你充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更豐富更全面的“未來機器人”相關知識與技能。

1958-1960年間,全國第一個機器人便是從東南大學走出。除了能夠在這里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你更是有機會與國內智能制造龍頭企業一起鉆研未來的項目,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會落地投產,造福社會。

(光明日報記者陳鵬采訪整理)

生物材料 服務未來醫療器械產業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系主任杜昶:我國是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而生物材料作為醫療器械產業的基礎,行業發展極為迅速。華南理工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生物材料研究的院校之一,擁有由中國工程院王迎軍院士領銜的骨干科研隊伍,建有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及部省級研究平臺。2023年,學校獲教育部審批新設生物材料專業,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招收首屆本科生。

生物材料專業致力于讓學生擁有深厚的基礎理論和體現材料、工程、生物等學科交叉滲透的知識體系。通過實行導師制,學生從低年級便有機會參與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第二課堂學習、與國外一流高校聯合培養等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與創業能力,拓寬其國際化視野。

該專業培養的優秀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較系統地掌握數、理、化、生、醫等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生物材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體系結構,具有相關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能夠在生物材料相關領域從事科研、設計、技術開發和管理。畢業生不僅在本行業的上、中游生物材料領域具有突出優勢,同時廣泛適合在包括下游終端產品在內的醫療器械制造以及相關領域就業。

(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采訪整理)

醫工學 培養新時代全新的“橋梁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工學專業負責人呂毅:西安交通大學的醫工學專業,致力于培養具備深厚的理工基礎、系統的醫學知識,能充分理解臨床需求,參與高端醫療裝備研發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醫工學專業將配備以院士為引領、以國家級人才為骨干的一流師資隊伍,實施“學院+書院”雙院制管理,全程貫徹雙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一制三化”培養模式,打造全新的醫工融合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課程設置上,計劃采用器官系統整合課程體系,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醫學知識架構。針對能力培養,采用醫工結合項目,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和工科知識,完成相應醫療設備研發,通過分級項目逐步提升實踐操作和研發設計能力。

醫工學專業畢業生作為新時代全新的“橋梁型”人才,兼具完善的醫學知識和扎實的工科基礎,可以進入大型綜合性醫院、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醫療設備相關企業,也可以基于項目課程的經驗嘗試自主創業,創辦新型醫療設備企業。

(光明日報記者唐芊爾、張哲浩采訪整理)

電動載運工程 技術革命上的新應用

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黃允凱: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大家知道天上的飛機、地上的汽車、水里的輪船,它們的主要動力是什么嗎?主要靠燒油。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并且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排出大量二氧化碳,這對地球環境有很大危害。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向世界宣告,中國要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為此,我們要把燒油的載運工具改成用電的,用風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出的綠電。這是一場技術革命,涉及新的載運工具的設計、電能的高效變換等,以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的應用,這些都是電動載運工程專業學習與研究的范疇。

要真正成為一名“電動人”,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電動載運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非常豐富。大一是數理計算機等基礎課,大二是電類機械類基礎課,大三就是各種專業課程和交叉學科的課程。整個大學期間,各類實習實踐活動會讓你目不暇接,不知不覺中,你的知識運用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會有質的飛躍。等到畢業時,很可能有很多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向你伸出“橄欖枝”。當然,我們也希望你能繼續讀碩讀博,掌握更多本領,更好地服務國家。

這是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全國首創的新專業,歡迎加入我們,也許未來時速超過1000公里的超級高鐵、會飛的汽車、太空電梯、炫酷的火星車就會出自你手。

(光明日報記者陳鵬采訪整理)

航空安防管理 支撐民航安全高質量發展

中國民航大學招生辦副主任閆肅:航空安防管理專業是2023年教育部審批特控本科專業,由中國民航大學創辦,其開設是學校落實“加強航空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要求,在科教人才方面的具體體現。

該專業是以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學一級學科為依托,整合相關學科資源,緊密結合國家及民航業對高素質空防安全領域人才需求,推動行業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重構而優化調增的本科特控專業。專業設立在乘務學院,依托學校完善的學科專業生態體系和高水平的空防安全科研項目、航空器突發事件仿真演練技術科研平臺,構筑起“厚基礎、重實踐、寬口徑、強支撐”的人才培養理念和“虛實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實施準軍事化管理。

該專業開設《航空安全安保法規體系》《民航公共關系與危機管理》等十余門核心課程,文理滲透、文工結合的課程體系旨在提升專業人才航空安防方面知識、能力、素質,以滿足行業在重點保障工作、檢查審計測試評估工作、航空安保案事件處置與調查工作、航空安保新技術研究、涉外航空安保工作等新型業態發展方面的現實需求,構建地面與空中安防全鏈條,支撐民航安全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采訪整理)

安全生產監管 為一線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華北科技學院礦山安全學院礦山安全監管與救援系主任褚廷湘:當下,我國安全生產監管執法隊伍以及監管執法效能等方面的現狀,與實際需求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2023年,華北科技學院申報的安全生產監管專業成功獲批,學校也成為目前國內唯一開設該專業的高等院校。該專業設置在安全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目錄下,授予工學學士學位,融合了法學、管理學、機電、通信及安全工程等學科專業,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該專業致力于培養熟悉安全生產特征與法律法規,掌握安全生產監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勝任安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安全監管與執法、安全管理、事故調查與處理等工作的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該專業以安全生產監管與執法專業課程設置為基礎,增設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等新型課程,同時提供安全監管信息化技術與應用、安全生產事故防治理論與技術等交叉學科課程。

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我國應急管理系統、安全監管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安全管理及工程技術咨詢等工作,也可在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應急管理與技術等學科方向追求更高層次的學業深造。

(光明日報記者唐芊爾、耿建擴、陳元秋采訪整理)

國際法 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

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馮果:國際法學對于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門融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國際爭端解決、國際商業和金融投資等于一體的復合性法律學科。1997年,國家在進行學科專業調整時,取消國際法本科專業,取消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三個法學二級學科,將這三個二級學科合并為一個“國際法學”二級學科。為加快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今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武漢大學新設國際法專業。

國際法學的復合樣態表現在其包含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三門子學科。國際性法律規范既包括一般法律原則、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也包括國際商事慣例、國內法中的涉外規范等。在本科期間,學生除學習法理學、民商法學等基礎性法律知識外,還將深入學習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環境法等課程。

國際法專業是加強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戰略選擇、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關鍵,旨在培養法學專業基礎扎實、通曉國際法和外國法、熟練運用外語、精通涉外談判和溝通、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能力兼備的綜合型復合型法治人才。

在職業發展方面,國際法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兼具法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就業出路廣闊。

(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采訪整理)

飛行器運維工程 聚焦民航運輸“智慧運維”

中國民航大學招生辦副主任閆肅:202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中國民航大學率先開設飛行器運維工程專業。該專業設立在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圍繞航空運輸業智慧運維和航空制造業智能維修設計理論和技術開設課程。該專業立足民航運輸業“智慧運維”的需求,著力培養在運輸航空、通用航空和航空制造等相關行業勝任飛行器運維工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及運維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飛行器運維工程專業實習依托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0余家航空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專業建有國內領先的民用航空器維修工程分析實驗室等六個教學科研實驗室,當下正在建設面向未來航空運輸系統智慧運行的“航空維修標準與工程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可從事運輸航空單位的結構、系統、動力裝置、質量管控,航空制造單位的維修設計、適航工程,以及通用航空單位的航空器運行保障和航空裝備單位的工程研發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

(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采訪整理)

鄉村治理 打造復合型、高素質“三農”管理專業人才

海南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鄉村治理專業負責人符海玲:鄉村治理專業的開設是“新農科”建設的需要,該專業為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合,推動交叉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鄉村治理專業立足于鄉村振興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國家戰略目標,培養掌握管理學、農業經濟學、涉農法學、社會學、農林技術等多學科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三農”服務意識、黨建能力、公共責任、法律意識和創新精神,能適應鄉村社會發展要求的復合型、高素質“三農”管理專業人才。未來,鄉村治理專業的畢業生,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涉農公共部門從事管理或服務工作。

鄉村治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特色和亮點是以“產業振興”課程群為核心引擎,圍繞五大振興,即“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來設置相應的核心課程。

(光明日報記者楊颯、王曉櫻采訪整理)

工會學 培育更多優秀的工會學人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我們常說工會是職工的“娘家人”,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當好“娘家人”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挑戰。如何推動工會數字化轉型升級?如何優化職工的療休養工作?如何在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下,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幸福感?要把這些工作做得更專業、更科學、更接地氣,就需要一大批熟悉工會基本業務、能解決工會實際工作中的難題、引領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行家里手。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學科歸屬于法學門類、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級學科,工會學專業歸屬于馬克思主義專業類。工會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育優秀的“工會學人”。在四年學習中,你要對工會產生發展的歷史進行梳理,學習中國工人運動史、馬克思主義工會思想史等課程;對工會工作的規律性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工會學概論、工會組織與工會實務等課程;還要對某一特定領域的具體工會工作進行思考,學習工會法、工會數字化建設等課程。大三大四階段,你會和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面對面,將工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未來你可以從事理論研究、教育宣傳、服務維護等工作。

(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采訪整理)

無障礙管理 聚焦新時代無障礙事業發展需求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管理學院(無障礙管理學院)副院長康麗:無障礙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如下特征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專門管理人才:適應我國無障礙事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熟悉無障礙領域相關政策法規、技術規范標準,系統掌握無障礙設施、信息無障礙、無障礙服務管理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能夠從事與無障礙業務相關的計劃、組織、協調、評估以及培訓宣傳等工作,具有無障礙理念以及公共精神、博愛情懷。

無障礙管理是一門交叉學科。學科基礎課程設置思路是以公共管理類課程為主、兼顧經濟學、工學(建筑學、計算機學)的相關課程?;跓o障礙發展重點領域,開設專業特色強化模塊,強化建筑無障礙、信息無障礙、社區無障礙、家庭無障礙、交通無障礙、校園無障礙、無障礙旅游、無障礙影視等相關領域知識、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就業領域很廣泛,例如,在政府無障礙環境建設部門,從事無障礙產品與服務經營的企業單位以及開展無障礙相關研究、服務等活動的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

(光明日報記者楊颯、光明日報通訊員宋寧寧采訪整理)

家庭教育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華女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院長陳輝:2023年,中華女子學院將面向全國首次招收30名家庭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旨在培養具有公益意識、創新精神,具有以提升兒童和家庭福祉為本的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尊重與關懷不同類型家庭、具備扎實的家庭教育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熟悉家庭教育政策法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按照家庭教育本科專業建設規劃,我們將開設10門核心課程。在實踐方面,我們與中國兒童中心、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等相關機構簽約,建立了一批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專業校外實訓基地,著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能力,環境適應,自我成長能力,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家庭教育服務與指導活動和開展相關培訓的能力等。

目前,家庭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就業領域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管理機構、家庭教育指導機構、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媒體、家庭教育服務與培訓機構等。

(光明日報記者柴如瑾采訪整理)

孤獨癥兒童教育 關注基礎教育階段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李拉:孤獨癥兒童教育專業成為國家21個新設本科專業之一。這個新專業旨在面向孤獨癥專門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特殊兒童康復機構、殘聯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當代孤獨癥教育事業發展需要,扎實掌握以孤獨癥為主的特殊兒童發展和教育理論,具備對孤獨癥及其他發展性障礙兒童開展課程教學及其他相關教育服務的基本技能,富有博愛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在課程設置方面,聚焦基礎教育階段的孤獨癥兒童,課程體系基本架構包括:孤獨癥兒童心理、孤獨癥兒童教育評估、孤獨癥兒童課程與教學、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孤獨癥兒童家庭教育等。在就業方向上,主要是全國的特殊教育學校、專門的孤獨癥教育學校、普通學校及康復機構等。

(光明日報記者楊颯采訪整理)

金融審計 培養“金融+審計+大數據”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

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審計專業負責人王家華:金融審計專業是新增專業中唯一的經濟學金融學類專業。南京審計大學也是全國第一個獲批開辦該專業的學校,新專業于2023年9月開始招生。本專業依托審計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以及金融學、審計學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遵循學科專業復合發展的思路,積極推動專業交叉復合。

金融監督和金融風險管理領域過去招聘的都是金融專業或審計專業畢業的人才,既懂金融又懂審計的交叉復合型人才長期匱乏。而金融審計專業順應經濟金融新形勢、國家審計事業多學科發展趨勢,通過與金融學、審計學、統計學、大數據等方面知識融合,注重思政教育引領,圍繞OBE教育理念(成果導向教育),強化實習與實訓環節,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有機結合,創新專業人才培養體制機制,致力于培養系統掌握金融審計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能夠運用金融審計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具有專業勝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良好溝通能力,契合未來金融審計領域發展需要的“金融+審計+大數據”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楊颯采訪整理)

資源化學 學科交叉融通促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慧、鄢紅:在“雙碳”背景下,我國高度重視資源轉化利用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化學工作者逐步將研究重點轉向在分子水平上探討合理、高效及潔凈的資源轉化和利用問題,形成了化學學科與生態環境、化工材料、工業經濟及管理等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興研究領域——資源化學。

學習資源化學專業的學生應具備三方面特質。一是具備深厚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情懷,有志于從事科技創新、綠色產業開發、全球治理工作;二是具有理工融合、學科交叉知識背景,掌握扎實的化學及化學與資源交叉領域相關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方法與技能;三是具有系統性思維,具備將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資源化學及相關領域科研實踐和生產實際中復雜問題的能力。

資源化學專業具有新工科特征,涉及多個學科。相關高校在專業建設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體現“厚理”(數、理、化以及信息科學)基礎;實踐環節體現“強工”導向,即強化工程實踐能力。

資源化學專業畢業生可以選擇在國內外大學繼續深造,也可以選擇在化學、化工、材料、環境、生命、能源、信息、醫學、藥學、輕工及軍工等企事業單位就業,或在化學與資源交叉領域如鹽湖資源有效利用、生物質轉化與高效利用、稀貴金屬資源高效利用等方向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工作。

(光明日報記者靳曉燕采訪整理)

數據科學 應對不斷變化的數據科學挑戰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孔令臣:北京交通大學數據科學專業屬于“十四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國際視野及堅實的數據科學基礎的學生,探索建立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人才培養模式。

數據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涵蓋廣泛的學科領域。學生將學習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基礎知識,掌握數據科學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他們將深入學習數據建模和數據分析的理論和技術,熟悉數理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基礎知識,熟知常用算法。此外,他們還將學習數據可視化、大數據處理和數據庫管理等與數據科學密切相關的技術,熟練使用SAS、SPSS、R等統計分析軟件,精通至少一門編程語言(C、Java、Python、shell)。同時,了解數據結構和算法設計,熟悉多種操作系統開發環境,能夠在實踐中應對復雜的數據科學問題。通過項目實踐和實習經驗,學生將獲得實際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他們將學習如何有效收集和清洗數據,并運用統計和機器學習技術進行模型構建和預測。

數據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選擇在科研機構或高校繼續深造,從事數據科學相關的科研工作。他們可以參與大規模數據的采集、管理和處理,研究新的數據建模和分析方法,推動數據科學領域的創新。此外,畢業生還可以在各個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就業,如交通、金融、工業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數據科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非常樂觀。

(光明日報記者靳曉燕采訪整理)

地球系統科學 開辟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新局面

清華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羅勇:地球系統是由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生命系統和人類本身)組成的作為整體的地球。地球系統科學是以研究全球變化為目的的多學科交叉新興學科,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科學研究領域和前沿方向。

在傳統上,通常所說的地學是一個很大的學科門類,包括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空間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這些分支學科從不同側面研究地球,都擁有悠久輝煌的學科發展歷史。

地球系統各圈層之間通過動力、物理、化學和生物基本過程發生著廣泛深刻的相互聯系和耦合作用。特別是當前全球氣候正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此外,全球變化還包括平流層臭氧損耗、生物多樣性損失、水循環系統和淡水供應的變化、土地退化以及對食物生產系統的壓力、海平面上升、高致死性傳染病暴發等。妥善應對全球變化及其引發的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大任務,事關全人類的長遠利益。這些新需求、新挑戰促使國際科學界不斷深化對全球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認識,為應對全球變化提供科學基礎和決策依據。

地球系統科學專業要培養的,是能夠引領世界相關力量共同應對全球變化挑戰的年輕人。這不僅是其獨特的力量,也是其肩負的特殊責任。該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十分樂觀。相關部委對地球系統科學專業的學生有較大的需求。此外,國際組織、可再生能源、保險和災害預報相關公司此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采訪整理)

生物統計學 服務大健康數據分析

廣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海燕:生物統計學作為教育部審批開設的新專業,于2023年秋季正式開始招生,目前該專業除廣東醫科大學外,僅有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海南醫學院獲得了招生許可。生物統計學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相關的計算機與大數據挖掘技術,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同時具有一定的生物醫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知識,能夠勝任生物醫學領域統計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擅長大數據挖掘分析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依托本科生導師制開展生物統計學精英教育和個性化培養,通過校企合作將科研融入教學和實踐,以項目需求引領專業學習,提高學生統計應用能力。畢業生升學可攻讀國內外各大學或科研院所的生物(或醫學)統計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生物信息學、公共衛生等方向的碩士學位;畢業生就業可選擇藥監局、衛生健康局、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國內外制藥企業、CRO公司、綜合性醫院、衛生信息中心、金融分析機構、市場調查公司以及統計研究機構等。

(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采訪整理)

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 擦亮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學院副院長聶麗平:近年來,我國構建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21年正式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也正在進一步建設完善。2023年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環境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關鍵在人才。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理想信念、使命擔當、寬厚基礎、知行合一、創新精神、國際視野,了解國內外國家公園相關領域發展趨勢,系統掌握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熟悉國家公園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具備服務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意識與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領軍人才。

在培養方式上,該專業將采取梁希實驗班、本科生導師制、本碩博貫通式培養的模式;實施科教融合,設置科研創新實踐類學分,支持并鼓勵深造,保研率約40%;在課程設置上,開設國家公園管理、國家公園規劃、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自然體驗與自然教育、國家公園監測、景觀與遺產管理等核心課程。

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在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等相關領域從事建設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監測監管、社區發展、自然教育和科學研究等工作。

(光明日報記者鄧暉采訪整理)

數字人文專業 新時代人文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學學院院長滿全:在加快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如何發展人文學科、構建人文學科數字環境、推動人文學科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重大問題。鑒于此,2022年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學學院在長期積累和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成功申報全國首個數字人文本科專業。該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和人文科學深度融合所衍生的新學科,它以計算機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領域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數字人文普遍規律、構建數字人文理論體系、開發計算機程序和數字人文產品,培養既掌握數字技術又有人文情懷的創新人才。

數字人文以產教研融合為專業定位,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產業服務三位一體。主要面向三大領域:一是面向計算機科學領域,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軟件研發能力和對計算機科學、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元宇宙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二是面向人文科學領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培養學生利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解決人文學科問題的能力;三是面向交叉學科領域,培養學生利用數字技術設計、開發和應用數字產品的能力。

(光明日報記者唐芊爾、高平采訪整理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