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國電梯保有量不斷增長,但電梯維保工人卻面臨較大缺口。在從業者看來,電梯維保市場的規范化程度未能同步提升,低價競爭、待遇偏低,影響了從業群體的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
“招聘電梯維保人員若干,從事電梯工作2年以上,中級技師以上,月薪4000元~6000元。”今年入夏以來,重慶多家電梯維保企業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發出招聘通知,但真正招到工人的企業卻不多。
記者了解到,由于電梯維保工人面臨隨時待命的高壓工作狀態,且職業發展空間受限、經常不被用戶理解,再加上電梯保有量持續增長等多重因素影響,電梯維保工人“難招難留”問題正在加劇。
不分晝夜,24小時待命
9月7日晚10點,重慶高新區康居西城小區一幢居民樓的電梯間內,重慶米高電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米高電梯)的維保人員旦俊和同事整理好工具后長舒一口氣:“希望今天晚上別再接到電話了。”
今年是旦俊從事電梯維保工作的第13個年頭,身為高級技師的他目前擔任維保站點站長,帶領10名維保人員,承擔著片區500余臺電梯的日常維保和急修任務。
按照相關規定,每部電梯每15日要進行一次日常保養。通常來說,日常保養和急修值班各有班次分工。然而,由于人手不足,即便作為站長,旦俊也要負責所在區域的急修任務。“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節假日,急修人員都得24小時待命,半夜爬起來接任務是常有的事。”旦俊表示,每次電梯維保需要2名維保員,一個單元樓保養下來,需要在電梯井道內連續作業1個小時左右。電梯是機電一體的特種設備,每臺電梯有上萬個零部件,維保人員要掌握一定的電氣知識,還得認真仔細,任何一個疏漏,都會留下安全隱患。此外,還要進行掃灰、爬高等體力勞動。
“由于工作強度大,年紀大了就不適合在一線維保,只能做技術支持。公司也不斷招新,但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干這行,臟苦累,收入也不高,有人干一兩天就走了。”旦俊說。
招人難,留人也難
記者查詢線上招聘平臺發現,不少電梯企業均要求招聘具備2年以上工作經驗且具備中級以上技能等級的男性維保工。還有不少企業打出急招、招學徒等字樣。記者致電其中一家招聘企業,對方表示:“沒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或者沒有技能等級,企業都可以負責培訓、取證,但要求應聘者承諾2年不離崗。”
“電梯維保行業一直處于招人難、留人難的狀態。”米高電梯總經理張平生坦言,當前,隨著電梯保有量不斷增長,維保人員面臨較大缺口。電梯屬于特種設備,電梯維保工從培訓考證到獨立上崗至少要兩年時間,而想成為一名技術能手,至少需要8年的時間。另一方面,維保人員的工資不高,一般月薪在3000元左右,干得好的能到5000元左右。
另有多家電梯維保企業負責人透露,至少每半個月一次的電梯維保方式,致使運維成本居高不下,加上電梯維保市場長期存在惡意競爭,一些維保企業通過壓低維保費用搶占市場,導致維保工的待遇提不上去。例如,一臺30層的廂式電梯,正常的月維保費用在500元左右,但有的公司可以將價格壓到200元以內,不少小物業公司為了省錢就會選擇報價低的單位。
在旦俊看來,電梯維保行業長期缺人除了待遇上不去、工作強度大以外,用戶的不理解也是導致行業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
一次,旦俊負責的片區,某居民小區電梯晚上發生故障,導致人員被困。旦俊只用了不到10分鐘就趕到了現場,并很快將被困人員救出。但對方卻一直埋怨他速度太慢,并且稱自己受到了驚嚇,身體不舒服,要求就醫。旦俊只好走公司的電梯保險,并陪著用戶到醫院檢查。“無論用戶怎么責罵,我們只能聽著、耐心解釋,不能與用戶正面發生沖突。”旦俊說。
規范行業、提高待遇是關鍵
“我從畢業起就扎根電梯維保領域,深知這是一份既需要精湛技術又考驗耐心與責任感的工作。”旦俊表示,近年來電梯數量激增,但維保市場的規范化程度卻未能同步提升,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更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讓技術和服務成為競爭的核心,而非價格戰。”旦俊感慨道,盡管公司的薪資待遇在重慶電梯維保領域處于中上水準,但由于行業內普遍存在待遇偏低問題,讓不少優秀人才望而卻步,也影響了在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在他看來,提高從業者的待遇,不僅是對維保工人辛勤付出的認可,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行業整體水平的關鍵。
重慶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科長何永介紹,近年來,監管部門加強了對電梯維保單位、使用單位的監管指導力度,引導物業服務企業建立良性循環的市場運行機制,及時淘汰工作和評價較差的維保單位,以進一步優化電梯維保市場環境。
在企業層面,一些公司也在著手提升員工待遇、暢通人才成長通道。張平生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有100余名維保工人,通過“師帶徒”“老帶新”等方式,抓好入職員工的“傳、幫、帶”,搭建扁平化、去層級的企業架構,為年輕員工創造了承擔重要項目的機會,讓員工可以在崗位上提升技能水平和薪資待遇。同時,企業還持續強化對一線維保人員的人文關懷。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目前,重慶多家電梯維保企業正積極與職業院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采取“訂單班”培養模式及校企聯合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踐平臺等方式,培養并輸送電梯維保專業人才。(記者 黃仕強)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