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詩全文意思(敕勒歌古詩朗讀)
敕勒歌
無名氏
【資料圖】
【原文】
敕勒川[1],陰山[2]下。
天似穹廬[3],籠蓋四野[4]。
天蒼蒼[5],野茫茫[6],
風吹草低見[7]牛羊。
【注釋】
[1]敕勒(chì lè):古代民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qióng)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5]蒼蒼:藍藍的樣子。
[6]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7]見(xiàn):同“現”,顯露。
【作者】
北朝民歌是北朝時期各族人民所作的歌謠。北朝人民過著游牧生活,在游牧的過程中有許多民歌流傳下來,其中包括戰歌、牧歌以及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謠等。這些民歌風格豪放粗獷,音調鏗鏘有力,充滿草原特色,表現出北方少數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公元4~6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于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后期。
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寫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損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賞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這首民歌生動地描繪了北方大草原的美好風光,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游牧生活。詩歌語言淳樸自然,描寫簡潔開闊,渾然天成。遼闊的敕勒川,綿延的陰山,深藍的天空,無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多么遼闊壯美的畫面啊!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凸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啟下,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詩歌的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生動地描繪出了大草原的勃勃生機,也表達了敕勒族人民對家鄉、對自己游牧生活的熱愛。“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詩歌緊緊抓住草原的特點來寫,意境開闊,動靜結合,風格樸實雄厚。詩歌的語句自然流暢,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藝術概括力極強,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敕勒人民的豪情。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