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古詩虞世南(被寫入在詩文后得到唐太宗極力夸贊)
目前已經進入盛夏,盛夏的印象中自然離不開蟬鳴。蟬是一種我們都喜聞樂見的昆蟲,每到夏天我們都能聽到蟬鳴叫的聲音,愉悅的蟬叫聲可以輕易的緩解我們心中的煩惱,當然在有些人的印象中蟬鳴或許也是一種聒噪的存在。人們對蟬的喜愛之情不僅僅體現在它歡快的叫聲中,而是蟬身上豐富多彩的花紋,這種花紋往往寓意著平安吉祥,也因此成為了青銅器和玉器之上的裝飾品,這些都體現了蟬紋重要的藝術價值。
(相關資料圖)
古往今來,蟬的形象幾乎充斥著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是我們身上的飾品,還是餐桌上的美食,我們都能發現他的身影。而現如今我們依然還在使用著蟬的形象制造著各類物品。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描寫蟬的詩歌更是數不勝數,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首來自唐朝詩人虞世南筆下的《蟬》。
《蟬》
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創作于唐朝初期,此時正是唐朝一步一步走向繁榮的關鍵時期,從這一時期的詩歌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們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此時李世民剛剛繼承皇位,詩人成為弘文館學士,也是朝廷的重臣。雖然位高權重,但是詩人卻從來都不傲慢,而是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于是經常邀請他參加一些慶典活動。有一天,李世民邀請所有弘文館的學士們一起欣賞海池的美麗景色,他們一起談詩論畫、暢談美麗的海池景色。興致正高時候李世民便問大家最近有沒有新的詩歌作品,詩人略加思索后邊吟出這首詩來。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中所描寫的對象就是蟬。在詩文里面蟬垂下了帽纓一樣的觸角,貪婪地吸吮著甘甜的露水,從稀疏的梧桐樹林中不斷傳來蟬鳴叫的聲音。蟬的聲音能傳播得如此之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站得比較高,并不是憑借秋風的力量。當這首詩一經吟詠出來,里面唯美的畫面便吸引了皇帝李世民及現場其他賓客們,在場的賓客們也是無不贊美這首詩篇。
這首詩的第一句便對蟬吮吸露水時的動作作了描寫,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襯托下文蟬的高尚品德,其中“緌”字是古人結在下顎出帽帶的延伸部位,我們都知道蟬的頭部也有神似“緌”這種形狀的觸須,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也是體現了詩人對蟬的喜愛之情。后半部分主要描寫了蟬高高在上上飲用甘露的高尚品質,古人都認為蟬個性高尚,是一位高尚的隱士形象,這句話雖然表面上是在描寫蟬的生活習性,但是卻句句表達蟬高貴的品德。
第二句話主要就是對蟬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其實在整個夏天中最讓我們記憶猶新的便是蟬的一聲聲鳴叫,我們也是從他們鳴叫中才知道他的存在,詩人也是著重對蟬的鳴叫進行刻畫。全詩有了這句對蟬聲遠傳的描寫,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描寫,才突出了詩人對蟬的極度喜愛之情。然而蟬鳴之所以傳播高遠,并不是借助了秋風的力量,而是自己站的位置高。這句話也是詩文的主旨,只有自己有真才實學,才能走得更加高遠,這首詩在現在都有非常高的現實意義。
詩人對蟬的喜愛我們有目共睹,李世民對這首詩的贊美我們也能想象得到,也正是這首沒有夾雜著任何其他感情的詩篇,也預示著大唐即將迎來繁榮昌盛的盛世時期。
關鍵詞: 蟬古詩虞世南 被寫入在詩文后得到唐太宗極力夸贊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