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T小行星任務開始咋回事
斯科特·博爾頓曾與兩艘飛船合作,這兩艘飛船以確保陸地微生物永遠無法在太陽系外站穩腳跟的名義自我毀滅。
冒著最惡劣條件的任務不可避免地會在榮耀的火焰中熄滅。以進入金星大氣層的每一個航天器為例;那個星球表面最長的幸存者只持續了兩個小時。
博爾頓說:“探測器從定義上來說是一種自殺任務,但它是這樣設計的。例如,他參與了伽利略的木星任務,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數據,該任務包括一個穿過木星大氣層的探測器,將覆蓋97英里(156公里)的57分鐘數據發回云層。
有6次自我毀滅航天器匯總
1.2003年木星上的伽利略
盡管如此,伽利略號航天器本身最終還是跟隨了那次下降探測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伽利略的終結是因為它自己發現了從木星衛星歐羅巴冰冷的外殼中噴出的水柱。這一發現將木衛二變成了天體生物學家的熱門話題,這意味著沒有人希望一艘可能被地球細菌覆蓋的垂死的航天器跌跌撞撞地進入冰冷的世界。
伽利略號必須在燃料耗盡之前安全地處理掉。當航天器墜入水中時,它已經完成了計劃中為期兩年的任務的近八年。
但是用我們太陽系中最大行星的大氣層摧毀航天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你基本上是螺旋式的。”博爾頓說。“你不能只是左轉然后前往木星;你在它周圍的軌道上并受開普勒定律的支配,你慢慢地進入,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測量。”
“但即使面臨這些挑戰,2003年的潛水還是給了科學家們關于這顆巨大行星的磁場和輻射帶以及木星周圍帶電粒子的全新數據。”博爾頓說。
2.深度撞擊彗星坦普爾1號,2005年
美國宇航局的深度撞擊航天器向彗星P/Tempel 1投擲了一個820磅(372公斤)的撞擊物,讓科學家們能夠研究太陽系中一個“臟雪球”的內部。
該航天器于 2005 年 1 月發射升空,并于 6 月中旬抵達彗星 P/Tempel 1,正好及時發現了彗星的兩次自然爆發。但真正的爆發發生在 2005 年 7 月 4 日,當時彗星和撞擊體相撞。據美國宇航局稱,由此產生的 Tempel 1 隕石坑直徑約為 490 英尺(150 米)。
幾分鐘后,主航天器飛過,拍攝了布滿灰塵的隕石坑、爆炸產生的冰塊碎片和彗星主體;Deep Impact 然后繼續飛過第二顆彗星 103P/Hartley 2,然后在2013年沉寂下來。
3.LCROSS登月,2009
月球隕石坑觀測和傳感衛星 (LCROSS) 任務由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發射,并在 2009 年 10 月發射用過的火箭級撞擊月球時進行了觀察。該任務的不尋常形式的靈感來自于觀察月球上一個棘手的鄰域的愿望。月球,以及阿波羅計劃使用火箭助推器產生地震波以供儀器檢測的歷史。
LCROSS 團隊希望使用類似的方法將月球黑暗南極的內部巖石樣本帶入光中。LCROSS 的助推器較小,但它進入了一條旨在最大化碰撞的路徑,并且伴隨著一個完整的獨立航天器的儀器,經過微調,可以在撞擊后四分鐘內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研究事件,然后航天器也墜毀了進入月球。
LCROSS 旨在解決研究月球南極地下的兩個問題。首先,該地區已有數十億年沒有見過陽光,因此軌道飛行器不能簡單地捕捉到來自該地區的反射光。其次,在月球上輕輕著陸以查看地表以下是困難的。
撞擊當天的一個關鍵時刻是科學航天器發現了助推器留下的隕石坑。
盡管留下了隕石坑,但 Colaprete 確實強調 LCROSS 任務不一定以月球為目標,而是遵循非常特定的軌道。“我們沒有撞擊月球;月球擋住了我們的路。”他說。“我們正在繞地球運行,而月球擋住了我們的去路。”
4.信使撞擊水星,2015 年
美國宇航局的信使任務于 2004 年發射,并于 2011 年到達環繞水星的軌道,然后在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上運行了四年。信使繪制了這顆行星的地圖,研究了它的地質并測量了它的磁場。但在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行星科學家南希·查博特 (Nancy Chabot) 告訴 Space.com,它在 2015 年突然結束,很可能在懸崖峭壁上停下來。
但 Messenger 的撞擊與許多試圖以盡可能接近 90 度角接近表面的受控撞擊不同。“它幾乎沒有掠過表面,它幾乎沒有浮出水面。”Chabot 在談到 Messenger 的下降時說。“與正面相比,它將有一種非常平坦的進入方式,因此也應該形成一個有趣的形狀隕石坑。”
雖然 Messenger 團隊知道航天器何時擊中,但從那時起就沒有人瞥見該地點。然而,這可能會改變,這要歸功于歐洲和日本航天機構執行的名為 BepiColombo 的水星任務。Chabot 說:“鑒于科學家們對 Messenger 隕石坑的期望,他們還不能確定BepiColombo是否能夠對隕石坑進行成像。但如果可以的話,結果可能會讓科學家更多地了解離太陽最近的行星。”
5.卡西尼號撞擊土星,2017
NASA的下一個氣體巨人任務是在伽利略號任務結束前發射的,但卡西尼號土星任務背后的團隊知道,他們自己的航天器在工作結束時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命運。果然,科學家們知道,他們不想冒險讓土衛六或土衛二上未經消毒的航天器失控墜毀,土衛六或土衛二是這顆環狀行星上兩個可能適合居住的衛星。
但是當一個團隊意識到正確的泰坦飛越會使航天器首先進入行星和環之間的間隙,然后不可避免地進入行星本身時,誘惑就很明顯了。
“科學家們有一系列他們可以做的選擇,但是這個機會如此接近土星并解決新的科學問題并滿足行星保護,就像卡西尼號任務的勝利,等等這就是我們選擇做的事情。”斯皮克說。
因此,在 2017 年,在其探索的最后六個月中,卡西尼號對土星有了全新的看法,因為科學家們瀏覽了航天器在任務早期無法進行的觀測愿望清單。“我們可以做很多新的科學,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獎勵,”斯皮克說。“除了我們必須滿足行星保護的事實外,我們可能不會想到一定要嘗試這樣做。”
該任務的最后階段讓科學家們能夠計算土星環的質量,確認一種被稱為“環雨”的現象,確定土星的旋轉軸和磁軸莫名其妙地相似,并收集一些與伽利略14年前下降時相同類型的帶電粒子數據。
6.Hayabusa2撞擊小行星Ryugu,2019年
日本的第二次小行星采樣任務Hayabusa2與許多小型機器人探險家同伴一起訪問了一顆名為 Ryugu 的近地小行星。航天器上還藏有一項名為“小型隨身撞擊器”(SCI)的實驗,該任務于 2019 年 4 月部署了該實驗。
在這個項目中,任務團隊計劃基本上向小行星發射子彈,創造一個人造隕石坑。該任務甚至能夠捕捉到在撞擊過程中從小行星濺出的碎片的照片。
Ryugu本身已經讓任務團隊感到驚訝,因為它比科學家從遠處預測的要粗糙得多。而且這種影響也不一定是小行星科學家所期望的。
關鍵詞: DART小行星任務已開始 有6次自我毀滅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