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电影_青青操久久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_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專訪思謀科技創始人賈佳亞:從科學家到企業家,“躬身入局”挑戰新邊界
2023-08-02 10:00:4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

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之一是要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1世紀經濟報道重磅推出《“港”創科25人》高端對話系列,計劃采訪25位香港創科業界領軍人物,涵蓋政、產、學、研、金多個領域,探索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路徑與方法論,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本期為第二十期,讓我們聚焦思謀科技創始人賈佳亞。

今年2月,香港工業總會舉辦首屆“香港創新企業家獎”頒獎典禮,最高殊榮的“香港創新企業家年度大獎”,由思謀科技的創始人暨董事長賈佳亞奪得。


【資料圖】

近日,在思謀科技位于香港科學園的辦公室里,賈佳亞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

香港科學園鄰近香港中文大學,兩個地點,串聯起了賈佳亞身上兩個最顯著的身份與標簽——大學教授、創業者。

在兩個不同的領域,他都成績斐然。做學術,在工作10余年后,賈佳亞便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他同時是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與計算機影像學等領域的權威專家,是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全球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領域頂級期刊TPAMI創刊40余年來的首位視覺領域華人副主編和IJCV編委。

2017年,賈佳亞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帶領團隊建立了一套從研究、開發到產品落地的完整架構;2019年,他創辦思謀科技,18個月內便完成了四輪融資,成為智能制造領域最快躋身獨角獸行列的科技企業。

言談中,對于教書育人,賈佳亞仍然保有熱情,而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的掌舵人,他更對技術改變社會有著理想和野心。

賈佳亞說:“現在我們在公司里培養的年輕一代,沖勁很強,他們相信,這個公司在做硬科技,它的發展關乎人類的未來,未來的圖景帶給他們巨大的希望。”

計算機視覺專家

2000年,賈佳亞從復旦大學本科畢業后,通過教育部計劃來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選的是計算機視覺方向。

彼時,相比于網絡、數據庫等,計算機視覺還是一個堪稱冷門的方向。對于賈佳亞而言,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就是因為喜歡看到直觀的圖像,喜歡攝影,希望做一些能夠讓自己賞心悅目的事情。至于未來的幾年里,這個領域會不會變得重要,反倒不是最重要的考慮。

“無論是選專業,還是做研究,還是要從興趣出發,而不只是符合社會的期待。”賈佳亞說。

在20余年的科研生涯里,他發表了頂級論文兩百余篇,論文被引用超過6萬次,他帶領香港中文大學深度視覺實驗室(DV Lab)研究出的圖像濾波和逆向視覺問題解法在學界和業界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恢復模糊圖像方面全球領先。

而隨著深度學習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幾乎應用到了計算機視覺的各個領域,也由此帶來圖像搜索、自動駕駛、虛擬現實和激光雷達等各個領域或行業廣闊的應用前景。計算機視覺方向由“冷”到“熱”,到現在已經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最熱門的子領域之一。

展望下一個5到10年,賈佳亞說,“整個計算機視覺開始全面朝著將大語言模型和大視覺模型結合的方向,也即是希望我們對語義、圖像、感官的理解會基于更深層次的認知,相信未來人工智能的方向會融合,不存在說我只做視覺,每一個研究人員既要懂自然語言處理,也要懂視覺、懂聲音、懂深度學習的基本模塊。”

“以前所謂的機器人,其實是‘機器+人’,因為機器離開了人不能獨立完成任務,但未來一定會把加號去掉,機器真的變成人。”賈佳亞說。

在研究者的身份之外,賈佳亞同時也是一位名師,自200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到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他帶出的學生里,有的在學術界成為頂梁柱,他經常開玩笑說他有學生甚至在他還是副教授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正教授,有的在產業界闖出了一片天地,這其中便包括商湯科技的CEO徐立、思謀科技的CEO沈小勇等人。

采訪中,在談及香港的人才實力時,賈佳亞提及了一個數據,在過去的兩三年里,香港的高校里做人工智能方向,包括交叉領域方向的年輕教授增加了超過二十個。“我有好幾個學生現在也在不同的學校任教。”

將技術應用到工業界

在高校體系中,取得香港中文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對賈佳亞而言,稱得上是一個高光時刻。在可見的未來,他也大概率能夠在研究、教學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爆發,很多公司尋求AI的前沿技術,科學家們也成為了企業界的爭搶對象。

如何將技術應用到工業界,轉化為生產力,成為賈佳亞想要嘗試的挑戰。2017年,他加入了騰訊優圖實驗室。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他接觸了不同的項目,包括下一代智能醫療診斷系統、制造業提升、自動駕駛和智能汽車平臺以及人工智能輔助社會公益的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際開發等,常常能夠收到贊美聲,但唯獨面向工業界的客戶時,常常收到批評。

這可能傳遞出一個訊息:工業界是難啃的骨頭。但賈佳亞恰恰看到的是機遇和挑戰——越是罵,越是證明了他所做事情的價值。

如果說,從高校進入產業界,身份的變化對于賈佳亞而言意味著第一重挑戰,在創辦思謀科技時,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和超高清視頻領域的應用這一賽道,則是另一重更為具體的挑戰。

“一方面我確實想嘗試一下,看看這個世界對于技術落地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也想知道,我的能力邊界在哪里。”

工業領域的難點之一在于,每一家工廠都有細分的工序,需求五花八門,市場碎片化程度高,場景分散難以標準化,客戶拿來的都是不同的痛點。

賈佳亞曾在采訪中說,“當我們以為解決了一個問題的時候,后來發現還有新的個別種類是沒有囊括進去的,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更改我們的訓練數據,不斷地調試。”

難度也構筑了競爭壁壘,思謀從底層構建更智能的算法,用標準化的手段解決分散的工業場景,克服可復制性和標準性等關鍵性問題,通過幫不同的客戶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將不同的問題總結分類,最終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今年,隨著ChatGPT掀起大模型的發展熱潮,6月底,思謀發布了SMore LrMo,這也是市場上首個工業大模型開發底座。

賈佳亞解釋說,我們整個工業大模型的基礎,就是讓以前只能按照人的規劃路徑、原則去運行的一些設備,未來能夠真正獨立自主地判定工業生產的質量、效率以及成本等各類因素,不管發生什么特殊情況,它的穩定性就像人一樣,能夠做出應變,這是思謀未來工業大模型的一個目標。就好比自動駕駛,工業場景里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也有L4這個階段(不需要人工接管),把工人從重復性的、并不能學到新知識的勞動中釋放出來。

“希望將看起來還不那么聰明的機器,能夠變得越來越聰明,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我們在業界走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后會越來越快。”賈佳亞說。

香港創新生態

2015年前后,香港特區政府堅定了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于當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2022年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負責制訂全面的創新及科技政策,并開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

置身于這一背景下,賈佳亞很大程度稱得上香港科創界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在知名大學里取得極高的教學和科研成就之后,進入產業界,經歷了在大公司的一段歷練后,又迅速打造了最年輕的獨角獸企業。

在硅谷等地區,學者或科學家創業并不算罕見,但在中國,這一趨勢在近幾年才開始出現。尤其是對于在基礎科研領域有優勢的香港而言,高校教授、學生能夠與產業界更多地聯動起來,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成為各界頗為期待的一條路徑。

而“跨界”的個中滋味,乃至風險,賈佳亞有著切身的感受。在跟朋友的交流中,關于創業的資質,他認為最首要的評判標準是“能不能頂住壓力”“晚上睡不睡得著覺”,因為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需要頂得住壓力,而這無疑是跟在象牙塔中完全不同的體驗。

他熟稔學術界的法則,同時也了解和遵循市場規律,將這二者結合,提煉出企業文化,傳遞給思謀的員工,尤其是追隨他進入思謀的博士們——要去到最苦最累的第一線,看到真正的需求,而不只是像以往在實驗室里天馬行空地想問題。同時用做研究的批判和創新能力,將客戶一些可能自己尚還模糊的需求方向,變成真正能夠幫他們解決痛點的方案。

相比于他自己的躬身入局,賈佳亞同時也欣賞香港高校里出現的另一種趨勢,教授或導師利用自己的資源,鼓勵和幫助學生們孵化公司,這同樣對構筑創新生態圈有利。

思謀本身服務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定位,亦能夠與當下的香港轉型有契合之處。香港在2015年提出“再工業化”口號,不久前進一步明確提出“新型工業化”,到2030年,特區政府希望制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的占比,從當前的1%提升至5%。

賈佳亞說,“這件事情如何達成?我們盡自己能力提供一份助力,這也是思謀秉承的一部分社會責任。對于香港社會轉型,或者大灣區融合,我們將持續性做出自己的成績。”

從學界到產業界

《21世紀》:從做學術研究到創業,這二十多年的時間,你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哪些時期?

賈佳亞:在我過往的生涯中,從研究慢慢進入到產業界,躬身入局,這也是我覺得人生中比較有意思的部分。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做得很久以后,對這個領域會非常精通。我做了三五年的研究后,理解了這個領域的規則和流程,比如從立意選題到最后找到解法,把文章投到一個好的刊物上;五年到十年后,能夠把握大局了,在一個問題中篩選出最好的方向,知道這個領域每一周發生的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十年到十五年后,會發現我已經是這個領域比較資深的人,能夠指導別人往哪個方向發展。進入這個階段后,對研究這件事情成竹于胸。當然很多教授會繼續往前走,做出更高的成績,而我覺得要給自己更多的挑戰。

對我來說,挑戰做一個完全不懂的事情,利用幾十年里積累的認知,能夠在商業領域做出一些新的成績,給做科研的、有技術的學生,有理想抱負的人一些表率,鼓勵他們也可以做到,這是我最基本的初衷。

《21世紀》:以你的親身體會來說,從教授到創業者,當中的轉變和挑戰是什么?

賈佳亞: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做研究是“講道理”,比如跟學生說這個事情我覺得不對,你能不能再想想還有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去引導他。但是做企業,不是講道理,市場當然也有很多科學調研,但調研并不能證明你做的這個東西在市場上一定能成功,反而更多時候是相信直覺,相信團隊,用科學管理和制度去做這件事。

一是你要清楚做什么市場,定位真正的需求。比如說,你要做掃地機器人或者家務除草機器人,首先你要知道有沒有客戶需求,市場有多大。

二是你要知道客戶怎么樣才會買單,市場上是不是已經有競爭者,你的公司怎樣建立優勢,光靠技術好不見得能夠說服客戶,因為可能另一家公司技術沒你好,但它更便宜。

所以這是一個很綜合的考量。當我們在設計一款產品、做一個項目或者是完成某一樣客戶準入的時候,客戶給我們vendor code(供應商資質),意味著說客戶認為你這樣一家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技術具有獨創性,是我所需要的,同時覺得是市場上最好的。

思謀的制勝法寶

《21世紀》:思謀科技創辦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就脫穎而出,你覺得最大的制勝法寶是什么?

賈佳亞:制勝法寶還是真正理解前面說的做研究和做企業兩套系統。思謀發展到現在,我覺得很強的一點是我們培養了非常多的博士學生,他們在漫長的學術生涯里,很多人會訓練出“講道理”的狀態,但我現在跟他們說,在社會上不是看講道理,不是看過程,也不是看你花了多少功夫,而是看最后的結果。

這就是過去我在思謀培養出來的一種文化,大家要做社會有用的人。當你出了實驗室,理解社會、理解客戶的需求,你就是有用的人。你要去到最苦最累的第一線,看到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像以往在實驗室里天馬行空地想: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你需要用博士的批判和創新能力,將客戶一些可能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模糊的偽需求,變成能夠真正能幫他解決痛點的方案。

不僅僅是思謀,我覺得這是所有高速發展的企業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現在我們在公司里培養的年輕一代,沖勁很強,他們相信,這個公司在做硬科技,它的發展關乎人類的未來,未來的圖景帶給他們巨大的希望。

《21世紀》:當時為什么會選擇智能制造這個賽道?

賈佳亞:以前我帶過很多團隊,也在大企業干過,參與過很多項目,包括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包括在媒體上、社交娛樂平臺上用AI技術提升用戶感受,包括在工業領域,比如當發現機器經常容易損壞的時候,能不能提早預警,做預測性分析,在生產線上實現數字化和信息化等等。

在很多領域我們得到的都是贊揚,但唯獨在工業這一塊,得到的更多是批評。如果放到其他人身上,他可能會說工業場景看起來不靠譜。但我的看法完全相反,我有一套非常有趣的理解,得到贊揚時,往往因為你這個東西出錯、出問題的影響不大,但為什么會批評?是因為你這個東西的成敗會決定他的成敗。所以當我挨罵越多的時候,越說明我這個東西就是這個產業里所需要的。

當我最后決定想去做哪個方向的時候,就有了答案。一方面我確實想嘗試一下,看看這個世界對于技術落地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也想知道,我的能力邊界在哪里。

我們選擇這個行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涉及其他的比如人臉識別、智慧小區或是智慧城市等,智能制造已經足夠大了。我們進入得很早,就那個時間窗口來看,思謀是絕無僅有的真正在做高端工業、智能化的企業。

到現在,我們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可以在全球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產品化的東西,說明這個行業確實需要我們,同時也說明一個企業認真去做某一個垂直行業,都能做出成績。

資本是一把雙刃劍

《21世紀》:高科技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資本。你怎么看待科技公司跟資本之間的關系?

賈佳亞:資本是一把雙刃劍。在硅谷或是西雅圖等這些地方,風險投資越大,而且愿意在早期進入高科技領域的機會越多,帶來的前沿科技的發展就越蓬勃,越興盛,未來收益可能翻的倍數就越高,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另一方面,在資本情況很好的時候,大家拿了很多錢,估值弄得很高,突然發現經濟下行時,企業出現估值泡沫,就會有問題,有的能夠及時調整,做出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收益的產品,就怕有的調整不了,還在通過資本的加持去擴大市場份額,一旦停止就面臨著市場份額和估值的雙下降,像一個螺旋式的下降。

《21世紀》:思謀怎么處理跟資本或者跟投資人之間的關系?

賈佳亞:我們其實比較克制。我們不是拿著榔頭(技術)找釘子(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要建大樓里所有的鋼筋水泥、澆灌澆筑,包括內裝,我們就分門別類地讓大家不斷改進技術。這樣我們在建(技術)墻的時候,原來可能需要一個月時間刷一面墻或砌一堵墻,現在不斷提升內部的管理和內部工具鏈,讓整個砌墻的過程越來越快,從一個月到三個禮拜,到兩個禮拜,到一周,再到三天就完成。你可以想象蓋樓的速度越來越快,聚集一個勢能,當資本環境好的時候可以快速擴散,當資本環境不太好時,就堅實地打好基礎,把它做得更好,而不會盲目擴張。

大灣區未來會融為一體

《21世紀》:香港這幾年涌現了一些像思謀這樣,由教授來帶領學生、學術派的創業成功案例。你覺得這樣的案例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成功要素?

賈佳亞:有的導師并不是親自下場,他可以用自己的資源孵化很多公司,這對整個生態圈或整個社會都有利,但我希望通過躬身入局做企業,告訴大家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怎樣去一步步地解決問題和困難,邁過那些看起來不可能邁過的門檻。

做企業的路途千千萬萬,但創業者的基本素質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就是韌性。我跟很多朋友說,我們創業的這些人,首先要想想自己的身體吃不吃得消?睡不睡得著覺?能不能受得了市場變化帶來的壓力?如果緊張得睡不著覺,就不要開公司。這也是要經過很多年通過對自己的觀察,才有的這個認知。

第二就是要有創新力。中國的傳統美德里有一項叫“持之以恒”,有的教授40年里研究同一個問題,就是靠著持之以恒,但是你要做企業,持之以恒就完了。很多時候因為市場千變萬化,今天做的產品可能明天突然發現就不是熱點了,需求在變化。

比如消費者覺得某種影像設備很好玩,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出了一種新的設備,增加了新的功能,大家又都去買這個了。我們常說持之以恒,其實不一定是褒義詞。如果我們一味把現在的技術不斷優化,更新迭代,做得更好,但只要方向錯了,再持之以恒也沒有好的結果。

所以需要有創新力,能夠適應條件的改變。有的時候改一改,說不定突然就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像中國很多互聯網的模式都是這樣出來的,不斷試錯、糾正,最后百花齊放。

《21世紀》:思謀孵化于香港,落地于深圳,你怎么看待港深兩地的創科生態?未來在大灣區如何發揮更大的協同?

賈佳亞:我們本身在大灣區算一個相對突出的團隊,我也參與了非常多相關的調研。大灣區未來融為一體,需要推動數字化、數據過境,能夠將廣東和香港的數據在一定層面上打通,這是我的一些朋友堅持在做的事情。

另外香港特區政府在北部的新田有300公頃的土地,是預留給創科發展的。過去20年里主要追尋的是虛擬化,大家在互聯網上建立一片天地。但再往后走,大家又回到一個新起點,就是提升我們的實體制造和創科能力。

香港不缺人才,有幾所大學的世界排名很高,而且不斷有新的年輕教授加入。據我所知,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做人工智能方向包括交叉領域方向的年輕教授增加了超過二十個。整個香港有很強的科研能力,能把前沿研究跟醫療、基因、天文、地理等領域結合。有的教授像我一樣出來創業,有的教授去孵化一個生態,鼓勵年輕學生做出自己的企業。

香港也是中國的一面窗口,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對外展示以及對外輸出的功能。我們可以利用香港自由貿易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往外輸出我們的技術、產品。

另外我們有很好的實驗基地,找到了很多工廠、合作伙伴。通過跟他們的溝通和交流,我們做了很多事情。

這就是一個雙方互補、共同促進的過程。所以我們現在整個團隊,在工業側跟深港兩地都在緊密協同。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