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時間周三發表的研究中,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報告稱,他們成功將人腦細胞移植到新生老鼠的大腦中,并且這些細胞可感受到老鼠的感覺。
研究人員表示,被稱為“類腦器官”的人類細胞團塊可以長成數以百萬計的新神經元,并與新宿主的神經系統相連。將這些器官植入到老鼠腦中后,這些動物可以利用胡須接收感官信號,并幫助產生指令信號來引導它們的行為。
領導這項研究的神經學家塞爾吉奧·帕斯卡博士(Sergiu Pasca)說,他和同事們現在正在利用移植的人類神經元來了解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發育障礙的生物學基礎。他補充稱:“要想解決這些疾病的生物學問題,我們需要更復雜的人腦模型。”
2009年,在羅馬尼亞接受醫學培訓后,帕斯卡博士加入斯坦福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學習如何在培養皿中創造人類神經元。他和同事從志愿者身上提取皮膚細胞,并將它們放在特殊的化學物質中,以促使它們改變性狀特征。這些皮膚細胞會變得更像胚胎細胞,可以發育為體內的任何組織。
隨著更多化學物質的加入,研究人員誘使細胞發育成神經元。然后,他們觀察到,當神經元被置于培養皿中時,電壓脈沖會沿神經元長度發射。帕斯卡博士等人再次進行了同樣的實驗,這次使用的是蒂莫西綜合征患者的皮膚細胞。這是一種罕見的自閉癥,由單一突變引起。這種突變不僅會導致嚴重的心臟問題,還會損及語言和社交技能。
在培養皿中培養蒂莫西綜合癥神經元,帕斯卡博士可以看到它們與典型神經元之間的許多差異。例如,它們產生了額外數量的信號化學物質,如多巴胺。但對單個細胞的檢查只能揭示關于這種疾病有限的線索。帕斯卡博士懷疑,通過研究連接在一起的數千個神經元(即類腦器官),他可以了解更多東西。
一種新的化學配方使帕斯卡博士能夠模擬發育中大腦的內部情況。被置于這種培養液中,皮膚細胞會發育成祖細胞,最后發育成大腦外層被稱為皮層的神經元纏結。在后來的研究中,帕斯卡博士及其同事連接了三個類腦器官,它們分別由皮質、脊髓以及肌肉細胞構成。研究顯示,刺激皮質器官可使肌肉細胞收縮。
但類腦器官絕非微型大腦。首先,它們的神經元仍然發育遲緩。其次,它們不像活體大腦中的神經元那樣活躍。帕斯卡博士說:“很明顯,這些模型仍有很多局限性。”
有鑒于此,科學家們開始將類腦器官植入活體大腦中,他們在理論上認為培養皿限制了類腦器官的發育。2018年,神經學家弗雷德·蓋奇(Fred Gage)及其在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同事將類腦器官移植到成年老鼠的大腦中。隨著老鼠大腦為人類神經元提供養分,這些神經元繼續發育。
從那時起,蓋奇博士和其他研究人員將類腦器官植入老鼠的大腦后部,該區域用來感知眼睛發出的信號。6月份發表在網上的一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顯示,當老鼠看到脈沖白光閃爍時,人體類腦器官神經元的反應方式與老鼠自己的細胞大致相同。
帕斯卡博士及其團隊也在進行類器官移植研究,但他們選擇將其移植到幼年老鼠身上。在小老鼠出生一兩天后,科學家將類腦器官注射到老鼠大腦中名為體感皮質的區域,該區域負責處理來自全身的觸摸、疼痛和其他信號。在老鼠身上,該區域對胡須發出的信號特別敏感。
人類神經元在老鼠大腦中繼續發育,直到它們的數量達到300萬個,約占老鼠大腦一側皮質的三分之一。結果顯示,類腦器官中每個細胞生長的時間是培養皿中的6倍,這些細胞也變得和人腦中的神經元一樣活躍。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類器官自發地連接到老鼠大腦中。它們不僅與附近的神經元相連,而且還與遠處的神經元相連。這些連接使得人類神經元對老鼠的感官非常敏感。當研究人員向老鼠的胡須吹氣時,其體內的人類神經元會發出激烈反應。
帕斯卡博士等人還利用室內的飲水機進行了實驗,以了解類腦器官如何影響大鼠的行為。經過15天的訓練,這些老鼠學會了新的技能:當體內類腦器官受到刺激時,它們可以從噴泉里喝到水。這些人體類腦器官顯然是在向老鼠大腦中尋找獎賞的區域發送信息。
當然,這些物種混合實驗也帶來了許多倫理問題。在這項研究開始之前,帕斯卡博士咨詢了斯坦福大學法律與生物科學中心的專家,他們希望他特別關注動物的痛苦和福祉。斯坦福大學法學教授亨利·格里利(Henry Greely)說:“你擔心的不僅僅是籠子里有多少只老鼠,或者它們吃得有多好。這是全新的東西,你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可能會看到什么結果。”
帕斯卡博士的團隊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這些老鼠經歷了疼痛,更容易癲癇發作,失去了記憶,或者失去了對運動的控制。他說:“事實證明,這些老鼠對人體類腦器官的耐受性非常好。”
盡管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南加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喬治·夸德拉托(Giorgia Quadrato)指出,人體類腦器官的植入并沒有讓老鼠變得更像人類。例如,在學習測試中,它們的得分并不比其他老鼠高。夸德拉托補充說:“它們是老鼠,器官植入后依然是老鼠。從倫理的角度來看,這應該讓人感到放心。”
但是,如果科學家將人體類腦器官植入其他近親物種體內,比如猴子或黑猩猩,這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夸德拉托博士稱:“這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幫助制定指導方針,以便未來在正確的倫理框架內運行。”
帕斯卡博士表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似性可能會讓類腦器官發育得更成熟,并對動物的行為產生更大影響。但他說:“我們不會進行這樣的研究,也不鼓勵其他人這樣做。”
相反,他正在使用植入老鼠體內的類腦器官來研究神經疾病。在一項實驗中,帕斯卡博士的團隊將來自蒂莫西綜合征患者的類腦器官植入了大鼠大腦的一側,并將另一種沒有突變的類腦器官植入了另一側。
這兩種類器官都在老鼠體內繼續生長。但是,來自蒂莫西綜合征患者類器官上的神經元發育出了兩倍的分支(即樹突)用于接收傳入信號。更重要的是,這些樹枝狀物較短。
帕斯卡博士希望,當老鼠被植入自閉癥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類腦器官時,他能夠觀察到它們行為方式的差異。這樣的實驗可能有助于揭示某些突變改變大腦的工作方式。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類器官移植研究員艾薩克·陳博士(Isaac Chen)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在這項新研究中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幫助修復人類大腦的損傷。
陳博士設想,利用皮質受損患者的皮膚細胞培育類腦器官,然后將其注射到患者的大腦中,類腦器官最終可能會繼續生長并與健康的神經元連接。他說:“這樣的想法肯定已經存在。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實現它?”(小小)
關鍵詞: 人腦細胞能在老鼠體內繼續生長 老鼠人腦細胞 人腦細胞 老鼠細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
- 國際能源署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
- 歐盟能源監管機構合作局:勢將為每日電價設定一個上限
- 能源價格暴漲139%!德國8月PPI同比飆升45.8%創歷史最大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