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像意大利女作家達契亞·瑪拉依尼那樣,經歷了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至今還保持著活力,依然在出版著作,撰寫專欄,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瑪麗安娜的漫長人生》是瑪拉依尼在199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當年獲得了意大利文學大獎“坎皮耶羅”獎,被譯介到世界各地,并被知名導演法恩扎拍成電影,獲意大利電影大衛獎。這部小說講述聾啞貴族女性瑪麗安娜從童年開始的一些重要的人生畫面——小說的講述很像一幅幅畫面,一直到她解開童年變啞的謎底——最吸引人的還是十八世紀西西里的社會風情,那是一個正在發生變動的社會,有些問題至今依然存在。
生于1936年的達契亞·瑪拉依尼見證了很多歷史,她在2023年出版的自傳《我的生活》中,寫到了那段對她有著決定性影響的經歷。1943年,達契亞·瑪拉依尼七歲,與父母和兩個妹妹生活在日本。父親弗斯科·瑪拉依尼是一位人類學家,當時在京都大學任教,母親托帕齊亞·阿利亞塔是個畫家。他們認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然而日本當時和納粹德國、意大利法西斯一條戰線,當父母決定不宣誓效忠薩洛共和國的傀儡政府后,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沖擊,全家被送進集中營,最艱難的歲月開始了:每天只有幾克米,在饑餓、疾病、等待、霜凍和騷擾中,他們必須學會生存。關于這段往事,達契亞·瑪拉依尼曾回憶:那時她一直覺得自己會餓死,還因為饑餓而吃螞蟻、吃土。父親為了和看管他們的人建立友誼,按照日本習俗,切下小拇指送給人家,換取了看守人在飲食上的特殊照顧。父親因自己的政治主張而讓家人遭受痛苦,他對于家人的犧牲總是心懷愧意,但這也是他留給幾個女兒最深刻的印記,一種切身的教育,就是為自由而戰的勇氣,對思想的忠誠,堅守自己的內心。在一個充斥著謊言和思想控制的時代,這是一種珍貴的態度。
戰后,瑪拉依尼一家從日本回到意大利,貧窮且饑餓,不得已回了母親的娘家——西西里巴勒莫近郊的巴蓋里亞生活,那里有祖上留下來的一棟別墅。她也是在這期間深切了解到母親家族的歷史,還有他們的生活環境、社會風俗,為她日后寫出《瑪麗安娜的漫長人生》做了充分鋪墊。
西西里在并入意大利王國之前一直由貴族統治,外來的統治者留下了各自的印記。在瑪麗安娜那個時代,薩伏伊家族、哈布斯堡家族,還有后來的查理三世都統治過這里。薩伏伊家族風氣嚴肅,而查理三世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做派更受島上居民的歡迎。這種社會風氣在意大利文學經典《豹》中展示得淋漓盡致,貴族出身的作家蘭佩杜薩也有類似的喟嘆:西西里人更愛沉迷于睡夢之中。
《瑪麗安娜的漫長人生》中展示了當時貴族家庭的習俗:為維護家族勢力,避免財產流失,推行長子繼承制,其他兒子一出生就被培養成修士或軍人;漂亮女兒則和其他貴族聯姻,為家族帶來利益,其他女兒則侍奉上帝。瑪麗安娜的哥哥卡爾洛和妹妹菲亞梅塔很小就穿上了修士、修女的服裝,還有一個弟弟杰拉爾多,從小穿著士兵的制服。貴族雖然蔑視錢財,但他們的人生基本圍繞著財產展開,土地像吞噬雇農一樣,也吞噬了他們的生命,作為女性更是如此。
十八世紀的西西里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依然是一個酷刑社會。行刑隊、劊子手執法是整個城市的重要事件,像一場盛大的演出。瑪麗安娜的父親是一位公爵,他穿著白袍子和其他公職人員一起為即將被處死的人做心理疏導,讓他們懺悔祈禱,平靜地進入另一個世界。啞女瑪麗安娜被帶到這樣的場合,是因為她父親想以毒攻毒,讓她經歷比讓她成為啞巴更大的驚嚇,好張嘴說話。然而事與愿違,她沒有找到自己的聲音,甚至在觀看那種展示殘酷場景的皮影戲中暈倒在地。她在成為公爵夫人之后,有義務出席這樣的場合,但她努力回避,集體無意識的嗜血、愚昧、殘酷和那些僵死的心靈讓她厭倦。
小說有很多對于當時社會的觀察和反思,這不由讓人想到人類學家父親對于達契亞·瑪拉依尼的影響。這讓小說部分文本變得理性客觀,失去敘事的輕盈感。
《瑪麗安娜的漫長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歷史小說。達契亞·瑪拉依尼筆下的西西里除了島嶼地貌、特殊的物產,更多地描述了十八世紀貴族階層的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讓讀者可以了解到很多歷史細節,更容易理解意大利“南方問題”的根源。瑪拉依尼始終關注社會問題,她的作品主題宏大,比如獲“斯特雷加”獎的《黑暗》關注的是家暴、戀童癖、弒女等問題。她在《瑪麗安娜的漫長人生》中也竭力展示:在社會浪潮中,一個充滿反思精神的人的珍貴態度。瑪麗安娜雖然聾啞,但她熱衷于讀書,在一種奢華頹廢的氛圍中,她的生活成為一種例外。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