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大家都選擇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什么是海嘯(海嘯能侵入內陸多遠),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地震?核輻射?不,是海嘯。海嘯的破壞力遠超前兩者,每次大地震都有幸存者,核輻射也有控制的辦法,而海嘯,幾乎就是“團滅”。那這么可怕的海嘯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該怎么逃生呢?
一.破壞力驚人的海嘯人類有記載的海嘯發生過260次左右,平均每六七年就發生一次,其中80%都發生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沒錯,火山、地震、海嘯就是恐怖的“滅絕三寶”,經常一起出現,一起消失。
(資料圖片)
離我們最近的兩次分別是發生在2004年圣誕節前后,造成近30萬人遇難的印尼大海嘯和2011年3月的日本大海嘯,也死亡了1萬5千多人。
海嘯的破壞力遠超地震,主要是因為陸地上的建筑有避震設計并且可以建立預警機制,而海邊的設施太脆弱以至于根本來不及反應!所以海嘯發生,結局幾乎就是“團滅”。
二.海嘯的成因冤有頭,債有主,這么恐怖的海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找到這么有挑戰度的答案,各路大神花費了無數心血,最終形成了三種假說,分別是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說,合稱“地球運動三大說”,在粗茶看來,板塊構造說還是比較靠譜的,另外兩種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陷。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最初只分陸地和海洋,陸地不停地“裂變” “漂移”,最終產生了“葫蘆娃四兄弟”——四塊大陸,分別是歐亞非大陸、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洲大陸。這種假說雖然證據眾多,但都不足以支撐海嘯的成因,因為四塊大陸將海洋間隔開來,影響了海嘯形成的波長、波高和強度,直接阻斷了海嘯的傳播范圍,這種說法——PASS。
海底擴張說認為海洋下邊的陸地比陸地下邊的陸地“不老實”,總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在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造成了海嘯。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有誤,因為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新的海嶺都位于大洋的中間部位,它們的活動可以引起海水的波動,但這種過程一是動作微小,二是非常緩慢,海浪還沒沖擊到陸地就已經消失了,所以海底擴張可能是“海洋海嘯”的成因,但不太可能是“陸地海嘯”的成因,這種說法——PASS。
現在只剩下了板塊構造說,它把全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搞事情”就是一系列災難的源頭了,這種說法解釋了全球大部分的火山和地震活動,那對海嘯是否適用呢?
粗茶認為可以用來解釋一部分海嘯的成因,因為海嘯是分等級的,浪高達到二十米以上的“大海嘯”在發生前都會先出現海平面下降的現象,這是源于海底地震造成了海底陸地的塌陷,當地震源上方聚集了大量海水使得其遠高于四周的海平面時,才會把海水“回沖”向四周,逐漸到達陸地附近形成“海嘯”。也就是說,“海嘯”是先在海上形成,但是我們看不到,等波及到陸地時才會被我們發現。
但更多的浪高只有十幾米的“中海嘯”則顯然不是因為地震而發生的。
“中海嘯”的形成原因多是火山噴發,因為地表的火山大多為“死火山”,而海洋中的火山卻有很多都是“活火山”,海底火山噴發一般不產生地表火山的熾熱熔巖,而是產生大量的氣體,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及一些揮發性物質,這些氣體的能量驚人,會推動海水形成波浪,在靠近陸地的部分就會演變成“中海嘯”。
那浪高只有幾米的“小海嘯”呢?因為“小海嘯”幾乎不會對人類活動造成破壞,常被氣象部門當做“風暴潮”對待,其形成原因則更為復雜,粗茶認為與宇宙活動有關,比如潮汐突然增大或太陽黑子突然增多,因為據氣象部門的統計,“風暴潮”頻發的年份間隔周期一般是11年,與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非常吻合,而“風暴潮”通常在一個月中每隔15天達到一個高潮,這與月球的”朔望“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那眾多原因中,你更傾向于哪種呢?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首次超過美國 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338所中國大學上榜
- Meta市值縮水至2017年水平 扎克伯格身價排名跌出全球前十
- “雙11”成立自營物流公司 菜鳥回應:消息不實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