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格納的資料(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大家在熟悉不過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魏格納的資料(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嗎?快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魏格納的資料(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
(資料圖)
魏格納的生活道路魏格納生于柏林,自幼喜歡天文學且充滿冒險精神。他的父親是神學博士,但并不禁錮兒子的求知欲望。
魏格納最崇拜的人物之一,是英國船長及北極探險家約翰 · 富蘭克林爵士(Sir John Franklin,1786-1847年),這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有著史詩般的傳奇故事。
就在這座小紅樓里,魏格納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度過了自己的小學和中學時光。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寶貴的課外讀物,讓他張開了夢想的翅膀。他好學并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但并非一個處處優秀的學生,尤其不擅長于數學,“我認為數學與我沒有緣分”,這是他的自我評價。
中學畢業后,魏格納走進了柏林大學即后來的洪堡大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洪堡大學天文學方向的博士學位。隨后,他去哥哥開辦的航空氣象臺工作,主要任務是利用高空氣球來探索日蝕和測量太陽高度。從天文學到氣象學,應當說他的興趣范圍從無窮的宇宙轉向了地球大氣層。
他好學并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1906年,魏格納和他哥哥參加乘坐熱氣球比賽,在空中停留52.5個小時,打破了當時的最高紀錄。談到比賽時的感受,魏格納說道:”我們只是熱衷于工作,總想再多飛一會兒,再飛高一點,就是這樣。"
1906年,魏格納加入了探險隊,躊躇滿志地踐行少年時代的夢想,他的偶像和榜樣便是約翰 · 富蘭克林爵士。他對地球構造的探索,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與氣象學漸行漸遠。這一步邁出后,他再未停止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魏格納加入了探險隊
魏格納先后數次到格陵蘭島探險,他越來越喜歡這樣的生活,不安分是他的最大特點。
北極的壯麗瑰奇令他大為震撼,巨大冰川破裂后漂流而去的景象,啟發了他對地球構造的思考,萌生了"大陸漂移學說"的幼芽并牽引著他不斷探索。
先后數次到格陵蘭島探險
巨大冰川破裂后漂流而去的景象,啟發了他對地球構造的思考
1910年,在寫給未婚妻的信中,魏格納談到:"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很久以前好像曾經連在一起"。這里的“好像”二字,反映了魏格納的敏銳觀察,科學史專家認為,這是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的形成階段。
什么叫“曾經連在一起”?因為他偶然發現,大西洋一岸有塊凸出部分,恰好與另一岸的凹進部分相吻合,這說明兩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這塊凸出部分,便是南美的巴西,這塊凹進部分,便是非洲的喀麥隆。正是這一“相吻合”的發現,催生了他的“大陸漂移學說”。
他偶然發現,大西洋一岸的凸出部分,恰好與另一岸的凹進部分相吻合
大西洋兩岸相吻合的再描述
岸線相吻合的又一次表述,重要觀點說三遍
1911年,他讀到一篇關于"大陸橋"的論文,深受啟發和鼓舞,于是開始廣泛搜集資料,集中精力研究地球構造,終于在1912年發表了有關論文,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全部身心投入到"大陸漂移學說"的研究之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4歲的魏格納應征入伍。一年后,他因受傷而離開戰場,被派往各地進行氣象觀測。
戰爭中,他一直沒有放棄大陸漂移理論的思索。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二年,他出版了《 海陸的起源 》一書,系統闡述了大陸漂移學說。在這篇論文的前言中,他強調了自己的核心論證:“任何人觀察南大西洋的兩對岸,一定會被巴西與非洲間海岸線輪廓的相似性所吸引。”
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魏格納擔任了漢堡海洋氣象臺理論氣象學部的主任,同時兼任漢堡大學教授。1924年,他又應聘擔任了格拉茨大學的教授。
1930年,在度過自己的五十歲生日后,魏格納跟向導威廉一起,帶著17條狗,從格陵蘭島中央的觀測站出發,試圖穿越冰原回到西海岸,但邁入“知命之年”的他,卻沒有得到命運的眷顧,他的返回之旅沒有成功。
1930年魏格納跟向導威廉在一起
最著名的一幅照片:從格陵蘭島中央的觀測站出發,試圖穿越冰原回到西海岸
第二年,人們在離西海岸189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他就這樣喜歡冒險并最終死于冒險,雪橇成了他的十字架。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魏格納崇拜的約翰 · 富蘭克林爵士,也死在了北極探險的路上,只不過時間比魏格納早了80多年。
《魂歸冰雪》一書介紹了魏格納的冒險之旅,使用的仍是這張最后的照片
歷史永遠具有局限性,偉人常常十分孤獨。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提出后,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爭議,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反對聲音:有的人認為該學說牽強附會,證據不足;有的人批評魏格納學藝不精,信口雌黃;還有的人斥責他心猿意馬,不務正業,不去研究自己熟悉的天文學和氣象學卻越俎代庖地闖入地球物理學的領域。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追隨他的人因看不到希望,相繼棄他而去。就連一度非常支持他的岳父,面對無人叫好的局面,也不得不勸他歇手回歸氣象學老本行。
短暫的爭議過后是長期的北極般的冰冷,瓦格納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但他堅信自己的學說,毫不動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為“大陸漂移學說”尋找更為有力的證據,但終究不能改變歷史的局限性。他去世后,論文躺在圖書館的一角,無人問津,備受冷落,上面落滿了灰塵。
20世紀60年代,隨著地球科學的進步,人們提出了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理論,令多年沉寂的大陸漂移學說獲得了新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基本上是正確的:地球上所有大陸很久以前是統一的巨大陸塊,后來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被認為是可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論和量子理論相并列的百年來最偉大的科學進展。
那么,驅動大陸漂移的動力源是什么?魏格納給出的答案是:源于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和潮汐的摩擦力。然而,后來出現的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魏格納所說的這些力,不可能驅動大陸漂移,驅動大陸漂移的動力,源自于地幔(地球的中間層)的對流作用。
如同大陸漂移學說一樣,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理論并不意味著科學探討的終結,而是繼續再繼續,科學發現是沒有止境的。
是的,科學發現永無止境,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向每個階段的科學家致敬。
介紹魏格納學說的書籍
魏格納被譽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德意志聯邦郵政發行的魏格納紀念郵票
遲來的尊敬是別樣的尊敬小紅樓上的這張銘牌,應當是上世紀60年代以后才掛上去的吧?遲來的尊敬是別樣的尊敬,不是因為遲,而是因為覺悟之后的愧疚。倘若魏格納地下有知,他也許會說:冷落、覺悟、愧疚,這是靈魂的漂移,可以理解,如同大陸的漂移一樣。
魏格納就讀的中學,現在是柏林市范妮音樂學校的分校。范妮( Fanny Hensel 1805—1847)系德國著名的女鋼琴家,是大名鼎鼎的音樂家門德爾松的姐姐,據說這位姐姐最喜歡彈奏的鋼琴曲之一,便是門德爾松的成名作《仲夏夜之夢》。仲夏夜之夢跟魏格納的科學探索之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在我看來,小紅樓目前的用途既是對歷史建筑的最好保護,也是對魏格納教授的很好告慰。
“范妮音樂學校分校”的牌匾很低調地豎立在魏格納銘牌邊上
我的思緒越過小紅樓,飛到了大紅樓,繼而又返回到小紅樓。
那座大紅樓建成后大約十年,本文的主人公魏格納來到了世界上。這位土生土長的柏林人,是否對大紅樓寄托過夢想,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從這座小紅樓中,萌發了少年時代的探索之夢!
關鍵詞: 魏格納的資料 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