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电影_青青操久久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_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環球傳媒網>資訊 > 正文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
2022-12-28 15:07:52 來源:環球傳媒網 編輯:

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中國諾貝爾獎(中國4個人諾貝爾獎)相關的事情,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中國諾貝爾獎(中國4個人諾貝爾獎)事件的相關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中國諾貝爾獎(中國4個人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各種獎項上的明珠,自獎項設置以來,能拿此殊榮者寥寥,無不是各行業難能一遇的天才級人物。諾貝爾獎是國家科研能力的指標,背后是科技、文化、經濟等的綜合實力的比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今,我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一共有三人,他們是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這三個人代表著中國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是值得我們整個民族驕傲的。但是,我國的獲獎人數,相對于整個人口體量來說,還是明顯偏低。

我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我們能獲得諾貝爾獎,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今后的科技文化競爭中,以我們的體制機制,能否再度培養出新的獲獎者?

諾貝爾獎

三位“獲獎大牛”

楊振寧是三人當中第一個榮膺此項殊榮的。他祖籍安徽合肥,擁有了無比多的職位和頭銜,他在物理學上最大的成就,是他的楊-米爾斯方程,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的遙遠,但是在物理學界卻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是可以“提升整個物理學的高度”的理論。

因此,有人將其形容為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

在所有的華人中,楊振寧也是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有“華人之光”的美譽。2015年,楊振寧宣布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籍,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同時,他也順利成為中科院院士,大大提升我國物理學的研究水平。

楊振寧

莫言則是另一個賽道上的成功者。他原名管謨業,生于山東高密縣,憑借著《紅高粱》、《檀香刑》 、《豐乳肥臀》、《蛙》等作品,將“懷鄉”與“怨鄉”的復雜情感發揮到極致,是“尋根文學”的集大成者。

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莫言“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近年來被人們提起最多的,無疑是屠呦呦了。1930年出身的她,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她多年從事中西藥結合的研究,在2011年帶領課題組人員,發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瘧病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是對抗瘧疾的科研中,一項重大的進展。

青蒿素是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的藥品,尤其在在欠發達地區,挽救了無數瘧疾患者。2015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因為該項成就,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

莫言

大而不強的現狀

對于同胞的獲獎,國人的內心自然是無比激動的。但是激動之余,我們應該看到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在諾貝爾獎的“積分榜”上,美國以388個獲獎人次雄踞世界第一。

英國、德國緊隨其后,獲獎人次也在100以上。即使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27次獲獎記錄。甚至就連我們看不起的印度,也排在我們前面。

如今,我國的GDP已經雄踞世界第二,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對高精人才的需求,也史無前例的大。一方面,我們的經濟科技實力與日俱增,取的科研成果也越來越多,根據一份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科學和工程指標報告》顯示,早在2016年,我國的論文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在頂尖領域缺乏統治力,長期以來對“諾貝爾級別”人才的缺失,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也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利用半導體芯片上的優勢,對我國的中興、華為等企業進行制裁,給我們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雖然我們擁有了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但由于頂級芯片架構師的嚴重缺乏,讓我們始終無法量產5nm以下的芯片。我們雖然擁有了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很多產業的“頭部”,依然非常依賴進口。人才不足的短板已經日益彰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們今天“大而不強”的局面?

芯片

標準化的批量生產

我們在找工作時,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招聘條件上,用人單位會卡一些莫名其妙的指標,比如985、211,或者英語四六級,招聘女性員工要求已婚已育,甚至還有身高長相上的要求。

如果這些指標和工作相關也就罷了,但大部分卻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我所了解的不少中資中企,完完全全做的國內市場和業務,卻要求求職者具備英語考級證書。

其實這也不是用人單位之過,我們的社會,又何嘗不在追求著“標準化”。面對學生,用分數來劃分三六九等;面對運動員,用身高、體重來衡量好差;面對求職者,又依靠學歷證書來區別對待。

這樣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打造符合社會要求的“標準件”,而對于不符合標準的人,則非常不友好。即使你有著超常的才能,也會被這種體系判定為“殘次品”。中國當今身價最高的足球運動員武磊,有著“武球王”的外號,年少時竟然由于身體素質不達標,被江蘇足協排除在球隊之外。幸虧徐根寶幫其求情,才得以繼續留隊。

武磊

曾經有個笑話說,梅西、馬拉多納等天才級運動員,倘若出身在中國,別說進國家隊了,以他們的身高,能被業余隊相中,都要謝天謝地了。

這其實不是笑話,而是真切的事實。不僅是足球,其他各種體育項目,推廣到各個行業,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不少功成名就的科學巨擘、文學名士,在學生年代都是“偏科”的,但如果就以此判定他們是失敗的,給他們打上“差生”的標簽,這就無異于“辣手摧花”、“埋汰人才”。

具有某種專長的人,“偏科”幾乎是必然狀態。試想一個具有物理天賦的人,很有可能因為語文、英語的不合格,而喪失繼續求學深造的機會,最后連工作就找不到。中國的“愛因斯坦”們,也許迫于生計,正在送著快遞、搬著磚頭,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國家的悲劇。

馬拉多納

學校的委曲求全

社會制定了如此的標準,學校也因此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進行了屈從和迎合,造成了惡性循環。

學校教授苦于各種職稱評定的硬性標準,絞盡腦汁寫著論文、做著課題。學生也疲于應付各種考試,為了獲得證書,消耗大量時間去學習自己不感興趣、也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一番“無用功”完成后,歲月已然蹉跎,喪失了大把精力,浪費了最好的青春年少。

在高校里,“就業率”越來越被重視,學術和科研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專業選擇方面,“易就業”、“來錢快”成了唯一的標準,金融、律師等行業成了“香餑餑”,而需要“坐冷板凳”的專業,則相對少有人問津,充分暴露了整個社會的浮躁心態。

就業

為了應付方方面面的“標準”,大家也變得不擇手段了起來。小到考試作弊、大到學術造假,都成為我們達到成目標的“工具”。

無奈的社會現實,讓很多人放棄了詩和遠方,不得不低下尊貴的頭顱。一二線城市數百上千萬的房價,可能是一個人大半輩子收入之和。為了有個庇身之所,我們貸了很多款,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提前消費了我們的未來。僅僅為了“生存”,我們就要拼盡自己的全力,更何況體面的生活、大膽的創造呢?

曾經一些學術上頗有造詣、生活上富于激情的年輕人,工作以后無不被生活磨去了棱角,被各種壓力勞役著身心,最后也只能選擇為“五斗米折腰”。

學術研究

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

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們對于中華文明的自信,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喪失殆盡,于是走上了一條長達兩百年的“學習之路”。我們寄希望于通過“拿來主義”,來醫治國家的病癥,同時迅速走上民族自強之路。

西方的英美、崛起的日本,以及后來居上的蘇聯,都成為了我們學習的對象。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耐心。無論洋務運動,還是后來的維新變法,以至于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目的,那就是快速走上強國之路。

在當時的形勢下,實現民族自強的確是當務之急,但是用力過猛,卻會帶來很多的“后遺癥”。不能結合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根基,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價值,簡單提出的空有其表改革措施,注定只是空中樓閣,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說多少年趕上英國、多少年趕上美國,結果都沒有成功,反而助長了社會的浮躁之風。改革開放后,在金錢利益的沖擊之下,人們在紙醉金迷之下更加迷失了自我。

“拜金主義”成為了時代的標簽,我們大膽地表達著,對于金錢的渴望與崇。寧肯坐在寶馬里哭,不肯坐在自行車后面笑,已經成為了主流的價值觀。一切都與金錢掛鉤,整個社會和國家,也逐漸變得短視。

無怪乎有專家學者發出警告,當一個國家的精英人才,全部都去到金融行業,那么這個國家的未來必然是令人擔憂的。

人才

民國的樣板

曾經有專家說,我們現在學術的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民國時期培養出的大師,現在的教授學者仍不能望其項背。在很大的程度上,這歸功于民國政府在教育上的成功。當時的政府注重對于教育的投入從不吝惜,教育部頒布的《教育憲法》,明確規定了教育、科學、文化的經費,不得少于中央預算總額的15%。

省一級政府不得少于25%,市縣一級這個數據是35%。而我國現在教育上的投入,只是勉強超過GDP的4%,比之當時仍有不小的差距。民國時期教授的待遇也是相當高,根據《大學教員資格條例》的有關規定。教授的月薪達到400-600大洋,副教授是260-400大洋。

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數字,同一時期,上海的產業工人月薪只有15元,即使縣長這樣的父母官,一月工資也只有20塊,甚至比不上當時的小學教員。在教學思路上,倡導教育獨立,不受社會、政治的干擾。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就提出,大學辦學的宗旨就是“研究高級的學問”,而非囿于世俗的功利。

在培養人才思路上,南開中學的校長張伯苓認為,實踐知識的價值,也遠遠高于書本。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一系列大師級的人才,奠定了很多學術體系的基礎。華裔諾貝爾獲得者中,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崔琦四位,就是在民國的學術體系之中成長起來的。

張伯苓

希望?失望?

整個社會的短視與浮躁造就了我們的性格,教育體制向世俗的妥協打造了我們的風骨,現實的壓力又讓我們逐漸迷失了自我。我們也許能夠培養出最具有應試技巧的“打工人”,卻打造不出能夠獨當一面的“一代宗師”。

中國古人就曾有言,“守得云開見月明”,所謂“守”,是一種堅持,摒棄了世俗浮華的利誘,甘愿寂寞枯坐于冷板凳,靜心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也許經歷了無人問津的“十年寒窗”,但終歸會有一朝“功成名就天下知”。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容不得我們去犯任何的錯誤。如果全社會痛定思痛,進行深刻的反省與自新,摒棄浮躁和功利的心態,將目光放得長遠,形成“勵學敦行”的良好社會風尚,那么必然會有更好的結果。

關鍵詞: 中國諾貝爾獎 中國4個人諾貝爾獎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環球傳媒網-重新發現生活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