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中的“節約”問題高度重視,他多次強調“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小小餐桌,粒粒黍米,大國領袖在糧食安全上居安思危、敬小慎微,我們也應當從點滴做起,珍惜每一粒糧食,在節糧減損中夯實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自古以來“愛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幾乎是所有中國孩子的啟蒙詩詞。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史,珍惜糧食、以糧為先早已成為民族品格的一部分。
當前,節糧減損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連年豐收之下,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糧食增面積、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飽問題已經是“世界奇跡”,在“吃飽還要吃好”的消費升級過程中,糧食的剛性需求還在不斷增長,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節糧就是增產。最近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到2035年,若我國糧食收獲、儲藏、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至3個百分點,就可以實現三大主糧損失率減少40%,可降低三大主糧損失約1100億斤,相當于糧食減損可以再造一個千億斤增產行動。如果我們能夠在糧食走上餐桌前的各個環節“精打細算”減少損失,在糧食走上餐桌后“盤光碗凈”杜絕浪費,讓每一粒糧食都能物盡其用,就相當于增加了“無形良田”、實現了“無地增產”。同時,減損也是增綠。糧食產量的增加,離不開耕地、化肥、水資源的消耗,節約了糧食,就是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給日益緊張的水資源、土地資源休養生息的空間,保護生態、減排降碳。確保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要增產和減損兩頭發力,需要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更需要共同參與、人人有責。
要構建全鏈條減損體系,防止“跑冒滴漏”。糧食從地里收獲到走上人們的餐桌,需要經歷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一系列環節。收獲時節機手操作不規范、儲存環節倉儲設施老化、運輸環節拋灑遺漏、餐飲環節奢靡浪費都會造成糧食的損耗。節約糧食,既要加強生產源頭管控,確保顆粒歸倉,更要做好儲運環節減損,提升加工利用水平、遏制餐飲浪費。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就是在頂層設計上綜合施策、配套銜接,在“產儲運加消”全鏈條減損上下功夫。
要加強科技創新,讓技術成為節糧減損的“硬支撐”。在全產業鏈條實現節糧減損,離不開科技支撐。播種時,精量播種機可以實現良種的節約化利用;收獲時,智能化高性能聯合收割機能夠進一步減少機收損失;儲糧時,設備先進的氣調庫可以有效降低糧食腐壞的比例,延長糧食儲存時間;加工時,對糧食的充分利用、適度加工和多產品形態開發增加經濟價值,減少損耗。從“想節約”到“能節約”,需要加強各環節基礎性科學研究,更要將這些研究切實推廣應用在糧食全產業鏈條中。通過強化創新驅動,促進節糧減損工作從“軟需求”向“硬支撐”轉變。
要開展常態化管理監督,確保節糧減損落到實處。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擔子、有獎懲,糧食生產如此,節糧減損同樣如此,需要硬手段真抓實管。各地區各部門既要將節糧減損工作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又要完善制度標準,加快建立符合節糧減損要求的糧食全產業鏈標準,制定促進糧食節約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既要建立調查評估機制,建立全鏈條糧食損失浪費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數據匯總和分析評估,又要加強監督管理,建立部門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等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持續開展常態化監管。
最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節糧減損,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節約糧食的理念,要從娃娃抓起,從一家一戶的餐桌抓起。節約是永不過時的美德,也是一個家庭、民族乃至一個社會興旺發達的必要品格,需要我們每個人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參與“光盤行動”,讓“克勤克儉”“戒奢以儉”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節糧減損,每個人都是責任人。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各項糧食節約行動目標盡快落實落細落地,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取得實效,為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奠定堅實基礎,也為維護糧食安全作出每個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