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雪花梨、贊皇大棗、元氏石榴……說起土特產,幾乎每個石家莊人都能如數家珍地舉出身邊的例子。
土特產一頭連接著農村,另一頭還連接著農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如何讓更多土特產“出圈”又“出彩”?
石家莊市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深挖潛力、增添動力,凝聚合力、激發活力,全力推動土特產成為特色產業,讓資源優勢成為發展優勢,以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做好土特產文章,有三個關鍵字:“土”,充分依托和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特”,找準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擦亮金字招牌;“產”,努力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突出“土”字找路子
土特產之“土”,源于一方水土。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縣域經濟才能做大做優做強。
一行行圓柱狀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黑木耳從菌袋小孔中探出頭來。日前,在行唐縣高家峪村的食用菌大棚里,農戶們正忙著采摘木耳。
“這木耳朵大肉厚、色澤透亮、軟中有韌,產量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張同喜介紹。前些年,村里水澆地不到100畝,村集體沒收入,村民增收沒門路。這幾年村里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利用閑散山坡建起30座食用菌種植大棚,還發展光伏發電、肉羊養殖,村集體收入逐年增長。
贊皇縣處于大棗生產最適宜的地區,該縣非常重視贊皇大棗的生產和科研,生產中積極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管理技術規程,品質穩定、產量逐年提高、生產技術不斷創新和進步,在品種選育、苗木培育、栽培管理等方面先后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和豐收獎。截至目前,全縣贊皇大棗面積達到45萬畝,全縣大棗加工企業和加工戶達到580家。
提到趙縣,一定會想到梨。趙縣是“中國雪花梨之鄉”,目前全縣梨果種植面積25萬畝,其中雪花梨面積13.7萬畝。趙縣雪花梨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因其果肉潔白如玉、似霜如雪而得名。近年來,為保護古梨樹、弘揚梨文化,趙縣制定了古梨樹統一管理辦法,積極推行綠色種植技術,從土壤修復、有機施肥、冬季修剪、授粉等方面加強統一管理,老梨樹煥發出新生機。
在優質谷子、優質大豆特色產業發展中,以藁城富硒土壤區為核心打造富硒谷子品牌,以藁城馬莊谷子加工市場為中心打造谷子特色小鎮,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輪作模式,以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形成以藁城、無極、欒城、正定、鹿泉、趙縣為主的種植優勢區。
圍繞“土”字做文章,石家莊積極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把鄉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既帶動集體經濟增收,又拓寬群眾致富渠道。
狠抓“特”字添動力
土特產之“特”,是其發展壯大的基石。
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特產一舉成名天下知,品牌是關鍵要素。
時隔半年,記者再次來到欒城區太行南大街與宏達路交口東北角的“欒城集”店,這里又多了不少新產品。
一個名為“老欒城雜面”的貨架擺在顯眼位置。“這是我們的彩色雜面,有菠菜的、火龍果的、黃豆的,還有黑豆的。”正在補貨的段朋娟給記者介紹。
“沒想過給我們家的雜面打商標,更沒想過它還能賣到全國。”段朋娟說,變化發生在2021年,當時欒城區供銷社工作人員找到她,希望把她家的雜面納入“老欒城”味道系列,注冊“老欒城雜面”品牌,并重新設計包裝,拿到“欒城集”店里賣。
2022年,“老欒城雜面”上市即火,供不應求。像“老欒城雜面”這樣品質上乘的農產品,在欒城區有很多。
除此之外,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加快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市圍繞食用菌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利用太行山夏季氣候冷涼和原料充足優勢,加強菌種選育中心建設,建設液體菌智速繁育選育中心和集約化菌棒加工基地,建設優質食用菌產業集群,培育靈壽金針菇、平山黑木耳、晉州香菇、高邑雙孢菇等4個高端蔬菜精品。
井陘縣南王莊鄉割髭嶺村粉條制作基地,村民們始終堅持用傳統技藝制作粉條。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喜歡吃大鍋菜,白菜、豬肉、豆腐,加上自己家做的粉條,菜一出鍋,滿滿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年味十足!“好東西要讓大家知道,接下來,我們還會把農產品打造成優質品牌,讓它走得更遠、路子更廣!”南王莊鄉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樂市高油酸花生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將不斷加強高油酸花生的示范引領和推廣種植,在擴大面積的同時,嫁接深加工企業全面提升花生產業綜合效益,助推全市優質花生規模化、標準化、效益化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一直以來,我市各地積極引導要素聚集、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科技支撐,發揮特色農產品在促進產業興旺、提升產品知名度、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圍繞“產”字壯筋骨
土特產之“產”,是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關鍵。
通過挖掘產品多元價值、做大做強“金字招牌”、借助平臺擴大銷售,各地探索做好土特產文章,圍繞“產”字下功夫,把充滿鄉土氣息的農產品,廣宣全國,做成產業、做大做優做強。
當前,我市各地正加快探索鄉村產業發展。雜糧雜豆、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不斷提檔升級,不少地方已把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優質的農產品“走出去”?這是很多地方面臨的課題。
11月12日,位于欒城區的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的腐竹生產車間,豆香彌漫。熱氣騰騰的豆漿在冷空氣的吹動下慢慢結膜,全自動控制生產流水線完成揭皮、切分、速凍、分裝后,一盒盒鮮腐竹被裝箱運往各地市場。
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豆制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企業。它聯合13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成立了一個豆制品產業化聯合體,種植大豆1.4萬畝,帶動2000余人就業和增收。“通過訂單式種植,企業獲得穩定可靠的原料,農民不用再為銷路發愁。”公司董事長趙建立說。
如今,在欒城區,像這樣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有18家。這些聯合體,把具有高度關聯性的經營主體整合在一起,使生產、加工、銷售、服務、流通等上下游相互配套,實現抱團發展、互利共贏。
晉州市長城果品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自有梨果示范基地2000畝為基礎,帶動建設晉州梨果高標準示范園18個,高端精品基地6.5萬畝。公司基地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
龍頭企業“領”起來,產業集群才能“育”出來。各縣(市、區)也深諳此道,以食品加工為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了以同福、棗能等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成為實現強縣富民的中堅力量。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特產。如今的石家莊市,廣袤鄉村,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土特產正變成鄉親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器。(記者 杜倩倩)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