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華,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翻譯學榮休講座教授,大半輩子側身于學術界,是翻譯界的名教授。林青霞,曾經演過一百部電影,紅遍華人世界的大明星,前半生縱橫演藝圈二十余年。原本毫無交集的兩個人,卻因緣際會,結下了長達18年的“神仙友誼”。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金圣華的新書《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這部散文集共22篇,記錄了她與林青霞相交十八年來的友誼和生活點滴,并將林青霞實現跨界轉變的心路歷程呈現在讀者面前。
林青霞是如何從影壇跨入文壇的?兩人交往過程中都有哪些故事?生活中的林青霞又是什么樣的?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該書作者金圣華——
她不再喜歡打麻將,一心撲在寫作閱讀上
羊城晚報:認識了18年,為何突然想把兩人交往的點點滴滴整理成書?
金圣華:十八年不是一段短暫的日子,在這段時光,我和林青霞的交往,是點點滴滴慢慢積累起來的,我們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也隨著歲月的推進,越來越有默契。因此,我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時刻,把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里,為了寫作,為了進步,為了感悟人生,曾經互勉互勵做出的努力,留下一個真實的記錄。
羊城晚報:18年的生活日常,回憶素材肯定異常豐富,您挑選素材的標準是什么?
金圣華:的確,十八年來,發生的事情太多,素材很豐富,我挑選的原則,主要是貫穿兩人之間歷久不渝的友情,彼此同步追求創作的文緣,青霞身為傳奇人物的真實面貌以及她如何努力向上、自強不息的故事。當然,這么一個多姿多彩的人,是很難寫得周全的,因此,還有一些故事,在《談心》一書里是沒有收錄齊全的,那就留待下一本書再詳述了。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這本書呈現了林青霞的哪些不同以往的面向,真正的林青霞又是怎樣的?
金圣華:在沒有認識林青霞之前,只知道她是個大美人。交往之后,我看到的林青霞是個努力向上、自強不息的人,我是親眼見證她如何從一個文壇“素人”,一步步踏上寫作之途的。
一般人看林青霞,總是把她典型化,放在一個“想當然耳”的模子里,認為她是個“大明星,大美人,闊太富婆”,每天只知道逛街、喝茶、買名牌,無所事事。這是多么錯誤的看法!真正的林青霞,根本不在乎這些事。她原本也喜歡打麻將,現在不喜歡了,因為沒時間,現在她一心撲在寫作、閱讀上。
我看到的她,有原則,有理性,有感情,有愛心,平日里愛看書,愛寫作,喜歡結交真誠的朋友,喜歡把快樂帶給大家,為人又爽快又踏實,干起活來,是個勁頭十足的拼命三娘。
生兒育女后,她想尋找新的人生方向
羊城晚報:就生活圈子而言,您和林青霞幾乎沒有交集,大家都很好奇你們結識的緣起。
金圣華:我們是在共同友人的引薦下結識的。十八年前,我們初次會晤,當時彼此之間并沒有存特殊的展望和期盼。其時青霞差不多已經退隱,身為一位成功實業家的妻子,兩名稚齡孩子(其中小女兒正在學步)的母親,完成生兒育女人生大事后,她想尋找自己新的人生方向。我呢,當時還在香港中文大學全職任教,于學術園地里耕耘,跟外面的繁華世界,尤其是演藝圈絕少往來。誰知道,我們看似完全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卻在后來人生的旅程上,共同走過了十八年。這些年來,我們彼此扶持,互相勉勵,無論對生命、對文學還是對為人處世的看法,都有了新的感悟和體會。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你們兩人身上有哪些共同點?有什么閃光點?
金圣華:我們的交往,完全不涉功利,無需矯情,所以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兩人都很真,不喜歡虛情假意。同時,我們也很喜歡美的人、事、物。青霞最吸引人的閃光點,就是她的善良謙遜和寬容大度,她喜歡接受別人的意見,經常從善如流,這一點,尤其在她這么個知名人士的身上,是非常難得的。
羊城晚報:跟林青霞成為朋友后,給您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變化?
金圣華:跟林青霞成為朋友之后,基本上,在我的生活里并沒有引起太大的變化,該做的事還是照做,該讀的書還是照讀,該寫的文章還是照寫。但是,最要緊的是,我們相互之間,可以經常談心,不斷交流,在談書論文的過程中,彼此都有長進。
羊城晚報:可以分享一下你們交往的具體日常活動嗎?十八年間兩人有過爭吵嗎?
金圣華:我們認識的初期,聊天,訪友,看電影,喝下午茶等,跟所有交往的朋友差不多。但是,隨著青霞對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我們會在電話里長時間討論寫作之道、讀書心得、名家作品等內容。
到了疫情嚴峻時期,能夠見面的機會不多,但仍然會經常通電話,談心的時候反而更多更密。可能,由于不斷催促青霞寫作和出書,即她所說我是她“無形的軟鞭”,這是“強化了友情的紐帶”吧。
可以告訴你,十八年來,我們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分歧與爭吵。我們相識時都已經是成熟穩重的成年人了,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又沒有任何利害沖突,有什么可以爭吵的呢?
從率性發揮,進化到有意識、有章法地經營
羊城晚報:都說您是林青霞文壇上的引路人,您為她都引薦過哪些文壇大家?
金圣華: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一起去拜會學界翹楚季羨林教授。那是在2007年10月,北京正值秋高氣爽,穿著綠色上衣的林青霞一路上非常興奮,綠得發青的上衣是她少見的鮮艷的衣服,她還特意告訴我是新買的。見到季老后,與我們一同前來的譯林出版社前社長李景端就打趣季老,問季老知不知道林青霞是誰。季老頭一抬,眉一揚,答曰:“全世界都知道!”利落豪爽的語氣把大家都逗笑了。
交談中,我發現青霞和季老雖是初次見面,但是特別投契。老人說,最不喜歡虛銜,要摘掉三頂帽子:“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國寶”;青霞也從來不以為自己是“大美人、大明星、演藝天才”。
那天,我們在病房中聊了很久。臨走前,青霞忽然提出,想握握季老的手,討討文氣。原來,青霞一進門就注意到季老的雙手,潔白細致,寫過上千萬字,歷經歲月滄桑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既沒有傷疤,也無老年斑。于是,青霞握住他的手,兩人相視而笑,留下了溫馨感人的畫面。后來,青霞還根據這次經歷寫下《完美的手》一文。
羊城晚報:書中還寫到你們同余光中先生會面的情況,這次聚會給林青霞的寫作帶來哪些影響?
金圣華:那是2012年,在香港君悅酒店的中餐廳里,青霞初會詩人余光中。令青霞意外的是,余光中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苑中人,而是年輕時喜歡披頭士,年長時也不忘嗜愛好戲名劇的觀賞客。
余先生告訴青霞,文章如果寫得好,一提到那地方,讀者就聯想該地的作者了,比如張愛玲之于上海。還說寫文章要注意音樂感、節奏感。這一席話對于青霞往后的寫作,影響頗深。青霞最初更多是以得天獨厚的稟賦、旁人難企的經歷來創作,所靠的幾乎全是粵語所說的“天才波”,到了此時此刻,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后,求好心切而又謙虛的她,早已從率性盡興的發揮,進化到有意識、有章法地經營了。
羊城晚報:聽說您跟林青霞曾一同去北京看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還一起吃飯聊天。
金圣華:那是2007年,當時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林青霞興致很高,連續看了三天。第三天演出結束后,林青霞貼心地安排了晚宴,邀請全體演員及好友去北京的一家火鍋店吃宵夜慶功。
青霞包了場,大家可以在店里輕松自如地吃飯聊天。青霞為人體貼,她不但在席上跟白先勇老師和《牡丹亭》男女主角共慶,還特地跑到其他演員的桌上講故事,一大圈小影迷圍著她,聽她講當年拍攝中的驚險故事:拍《東方不敗》時從水底上升時被夾住頭發,幾乎命喪大海;演出《新龍門客棧》時,右眼為竹劍所傷,差點從此失明……
她還有不時幽自己一默的“獨門武功”
羊城晚報:聽說林青霞寫文章會反復修改?
金圣華:會,她每寫一篇文章都會修改上十遍八遍方才罷休。像《有生命的顏色》一文,她前后改了十一遍。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她漸漸領悟到寫作的技巧,例如行文中啰嗦累贅、拖泥帶水的弊端,都必須改掉。同一行里,用過的詞最好也不要重復使用,除非是作者刻意為之。
羊城晚報:林青霞的作品您都讀過嗎,有何評價?
金圣華:林青霞的作品,我豈止統統讀過?在沒有誕生與成型之前,我們就已經討論交流了。她的作品,正如我在《談心》一書中說過,是“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因為真,所以感人,此外,她還有不時幽自己一默的“獨門武功”,這是別人學不會的。近年來,她的風格變得越來越簡練暢順,她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羊城晚報:寫作在林青霞生活中占據什么樣的位置?
金圣華:寫作在林青霞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她對于寫作,是心有所系、十分認真的。她還矢志成為一名生活藝術家,即于日常生活里,要在方方面面都認真體驗,努力求進步。除了讀書,寫文章,她還開始學唱京劇,學畫畫,攝影。至于她是否還會有影視作品?這世界,充滿夢想,充滿機遇,誰知道呢?
羊城晚報:美麗是林青霞的標簽,日常生活中林青霞會非常自律地保持身材和容貌嗎?
金圣華:林青霞的美,幾乎是大家公認的,她當然會很自律地保持她的容顏與風姿。隨著歲月的流逝,林青霞變得越來越有自信,深深體會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如今的她,悠然自得,從心所欲,因為好學不倦,所以生活得很充實,又怎么會有“容貌焦慮”?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