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活了19年的美國人蘇平(Nathanael Dwight Pelton),現在是蘇州外國語學校的老師。因為相信“知識不僅在書本更在廣闊的世界中,親身去體驗是極其重要的學習方式”,他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們去不同國家,深入當地交流。
今年春夏之交,熱愛徒步的他,跟隨“Path Seekers 問道中國”徒步小組,走進古蜀道。“走最地道的古道,了解最地道的中國文化。”臨行前他對家人說,“當然,還有最地道的美食——火鍋!”
古蜀道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跡之一,也是蘇平心儀已久的徒步目的地。古蜀道是怎樣的交通網絡?中國古人為何要跨越秦巴山脈修建蜀道?不同于古羅馬人在平原上修筑的羅馬大道,蜀道分布在秦巴山脈的崇山峻嶺中,當年要克服重重障礙鑿崖修棧、架橋鋪石,是怎樣實現的?帶著這些疑問,蘇平搭乘火車從江蘇抵達四川,進川后,這些問號隨著徒步中的見聞與深入交流,逐步變為句號與驚嘆號。
一路行走,四川當地人郭謝歆悅告訴他,自古“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千百年來,四川先民用智慧與堅韌重塑時空。1936年川陜公路開通以后,古蜀道成為歷史。1949年以來,四川又沿著古蜀道線路設計建設了現代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等“新蜀道”。
當火車經過一個個隧道,蘇平意識到,曾經的蜀道真的“難于上青天”。徒步在劍閣蜀道,置身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又能體會到先民在想盡辦法與外界聯通的同時,堅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熱愛攝影的蘇平,一路用專業相機記錄珍貴瞬間。在他的鏡頭里,有翠云廊千年蒼柏枝繁葉茂,有穿過陡峭山洞的寶成鐵路,有見證古今六道于此通行的明月峽,還有潺潺流水淌過堅實如初的明清石板橋。
天塹通途,暢達未來。如今,從廣元到成都非常方便,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天府之國感受“巴適”的都市生活。一條條國際航線開通,一趟趟國際班列飛馳,以蜀錦為代表的巴蜀文化在世界舞臺更加閃亮。“如今蜀道很通暢!”這是蘇平的感受,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中國經驗。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