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新一輪改革揭開帷幕。
9月1日晚,證監會發布了被稱為“北交所深改19條”的《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下稱“《意見》”),從加快高質量上市公司供給、推進市場改革創新、優化市場發展基礎和環境等方面,全面推進北交所高質量發展。
同日,北交所發布了八項首批改革創新舉措:一是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二是優化“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執行標準;三是優化發行底價確定方式;四是就優化轉板安排征求意見;五是優化做市交易制度安排;六是融資融券標的股票擴大至全市場;七是優化新三板分層標準;八是配套完善擴大做市商隊伍相關安排。
(資料圖)
“整體來看,本次改革力度遠超市場此前預期,是一次系統全面的改革,對市場一直關心的重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均給出了‘優化解’。”有市場人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一方面,在投資端重點開展了擴大投資者隊伍和優化交易機制工作,如引導公募基金擴大北交所市場投資、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范圍等。另一方面,融資端著力提高優質企業供給,帶動流動性整體提升。
“北交所新一輪改革聚焦于提升優質上市公司供給,優化市場生態、增加各類型投資者數量及交易制度改革等多方面。此輪政策下,個人投資者數量或有望顯著增長。”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稱。
合格投資者隊伍有望達到千萬級別
本次改革中,此前被市場人士多方討論的北交所準入門檻,迎來下調并與科創板保持一致。
證監會的“北交所深改19條”在擴大北交所投資者隊伍方面提出,加強精準服務,提高對潛在投資者和已開戶投資者的吸引力,研究論證結構性優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
在進一步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方面,北交所發布實施修訂后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其配套業務指南,明確已開通科創板交易權限投資者申請開通北交所交易權限時,各證券公司不再核驗投資者證券資產和交易年限,不再進行知識測評,投資者簽訂風險揭示書后即可開通北交所交易權限。
“總的來說,目前北交所與上交所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要求保持了一致,都是50萬元證券資產要求。不過,北交所目前有557萬投資者開戶,科創板有近1000萬投資者開戶,差距也就意味著潛力。”市場人士稱。
對于接下來開戶方面的工作安排,接近北交所的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近期將充分調動證券公司經紀條線積極性,通過強化精準服務、簡化權限開通程序等方式,提高潛在投資者的開戶率和已開戶投資者的參與度。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個人投資者,對于機構投資者的擴大本次改革也進行了多項安排:一是完善基金公司分類監管評價機制,引導公募基金加大北交所投資力度,支持相關公募基金產品注冊和創新;二是更好發揮私募機構作用,允許除創業投資基金之外的私募股權基金通過二級市場繼續增持其上市前已持有的北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三是加大力度引進中長期資金,暢通社保、保險、企業年金等入市渠道。
上述市場人士預計,隨著這些措施落地,北交所投資者隊伍將激增,開戶數有望達到千萬級。
流動性迎來改善“組合拳”
北交所的流動性情況,一直是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而本次北交所的全面改革,如何改善流動性便是重點。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發布高質量建設北交所的意見答記者問中稱,北交所開市以來,日均成交10億元左右,流動性水平符合中小市值股票流動性的通常表現。一直以來,市場各方對提高北交所流動性水平也提出一些意見建議。
“流動性是交易所的血脈,是市場估值定價的重要因素,為更好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推進北交所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必須有足夠的流動性作支撐。在這種背景下,《意見》將改善市場流動性作為重點。”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
分析人士稱,總的來說,《意見》化解流動性問題的思路非常清晰,即通過投資端改革引入增量資金,并通過交易機制創新創造交易需求,此外通過增加優質上市公司供給夯實流動性基礎。
具體來看,投資端除了降低準入門檻和擴大機構投資者外,還進一步擴大了做市商隊伍,豐富庫存股來源,推出轉融通和做市借券制度,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范圍。
“融資端,本次改革著力提高優質企業供給。總的來說,流動性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業自身質地,‘好企業自帶流量’。”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諸海濱進一步指出,此輪改革不僅聚焦于縮短北交所上市整體流程的時間長度,還進一步提升了優質公司的供給,將吸引更多尚未在新三板掛牌、但規模較大的優質公司進入到北交所上市渠道中。
或將告別發行底價制度
發行方面,此前北交所一遇“破發潮”便備受市場關注的發行底價制度,接下來或將迎來告別。
北交所表示,優化發行底價確定方式。調整信息披露要求,不再要求發行人提前確定發行底價,發行人可將后續詢價或定價產生的價格作為發行底價,進一步提升新股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水平,促進一二級市場平衡發展。
“北交所底價制度由精選層平移而來,市場建設初期在保護新三板原股東權益方面發揮了積極效果。但經過近4年的運行,隨著市場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特別是精選層由新三板一個層次變更為北交所,市場定價邏輯發生了變化,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調整發行底價制度的適用安排。”市場人士稱。
據悉,發行底價為北交所公開發行特有的制度,初衷為保護老股東權益。其中,發行人需在審議北交所上市事項的股東大會決議中,明確定價方式、發行底價或價格區間。而底價的確定依據,則包括股價、定增價格、同行業可比公司估值等等。
該市場人士進一步指出,隨著《意見》提出“改革發行底價制度,促進提高市場化水平”,這有助于市場各方在發行過程中充分博弈,形成合理價格,健全北交所估值定價功能。同時,也意味著北交所發行底價制度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估值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
隨著新一輪改革的全面啟動,接下來北交所的估值水平將作何表現呢?
業內人士表示,北交所目前雖然是“政策高地”,但也是“投資洼地”。同時,由于北交所正處于市場建設初期,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的估值中樞。
展望后市,諸海濱表示,北交所較低的流動性是低估值重要原因,2022年北交所年內平均換手率為207.94%,相較科創板644.8%及創業板(注冊制)1304.61%的水平仍有差距。而此輪改革,預計對北交所整體的流動性產生較大提升。
“此外,轉板機制的通暢,對提升市場估值水平也將起到顯著作用。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已有217家,大量優質企業股票處于價值低估狀態。按照以往經驗,北交所完善轉板工作機制,將有助于進一步打開北交所優質上市公司的上升發展空間,促進北交所估值水平向兩創板靠攏。”分析人士稱。
配置方面,諸海濱建議北交所投資者接下來關注三條主線:一是估值定價不高的新上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二是北證50指數中低估值高權重成分;三是部分滿足轉板初始財務條件的公司。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