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已花費約500億元新臺幣打造的首艘“自造潛艇”(名為“海鯤號”),出海日期將延宕。據臺灣媒體近日報道,“海鯤號”目前正在泊港測試中,但70多個項目未通過測試,需進行補測。原預估今年10月進行的出海測試,要延后至明年。
“海鯤號”。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馬上”始終沒有發生
臺當局“自造潛艇”相關計劃始于2016年,2019年5月定下合約工期,2020年11月舉行“開工典禮”。時任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開工典禮”上宣稱,“自造潛艇”的動工“展現落實防務自主決心”。
2023年9月,“海鯤號”于高雄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蔡英文主持。據臺媒報道,會場保密措施嚴密,禁止專業軍事記者前往采訪,有消息指當時“海鯤號”的電池和桅桿尚未裝配完成。蔡英文被批評好大喜功,“把潛艦(艇)視為個人歷史定位的重要標的”。
2024年2月“海鯤號”進行“浮船測試作業”時,有報道指,當時“海鯤號”仍有諸多裝備未安裝,幾乎是空船狀態,吃水也不深,露出大半個船身。報道稱,“海鯤號”到臺船公司干塢坐墩后,將裝設電瓶、潛望鏡等設備,以及進行動力等測試,一切符合標準后,才能出海。
當時島內就有不少“專家”稱,“測試即將完成,馬上就可以進行出海測試”。這一“馬上”,直到現在都沒發生,反而在9月傳出尚有70余個項目未通過測試的消息,出海測試恐將拖至明年。
“海鯤號”。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自造潛艇”有無能力及必要
臺當局“自造潛艇”議題,爭論已久。有媒體分析,臺灣是不是有能力“自造”是一個問題,有沒有必要“自造”是另一個問題。
實際上,臺灣打造潛艇的能力一直受到質疑。據媒體報道,在臺灣“自造潛艇”相關計劃中,零組件分三大類,臺灣無法研制與生產的裝備武器,如聲納、魚雷(管)等戰斗系統,被歸納在“紅區”;同樣不易取得,但是臺灣未來有可能自制的零件屬于“黃區”;“綠區”則是臺灣能夠自行生產的零組件。“紅區”幾乎都是關鍵系統。
另外,美國“外交學者”網站早前曾撰文指出,臺當局“自造潛艇”最大的挑戰是經費,若要自造8艘潛艇,光是前4艘就要花費軍費達5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長期操作維護成本等。文章稱,許多利益團體支持“自造潛艇”,想讓當地造船產業獲利,但其對經濟利益的估計顯然過于樂觀。
臺灣民眾對“自造潛艇”也頗有怨言,有網友表示,“這哪里是‘海鯤’?明明是民進黨的‘錢柜’!”“這潛艦(艇)會不會最后也封存三十年,永遠不下水,或是沒人知道有沒有下過水,因為被當成絕對機密封存了。”
大陸方面對此也有明確表態。早在2017年,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表示,通過發展一些進攻性武器為自己的錯誤政治路線保駕護航,只能升高兩岸緊張、對抗,對臺灣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沒有任何益處。
在去年9月舉行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吳謙指出,臺灣“自造潛艇”不過是螳臂當車,所謂的“阻止解放軍進入太平洋”是癡人說夢。
今年3月,有臺媒報道,賴清德參觀臺“自造潛艇”,提出加速潛艇生產。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對此表示,浪費臺灣民眾的血汗錢搞這些沒用的東西,不會讓臺灣更安全,只會讓臺灣同胞越來越不安。民進黨當局搞分裂對抗沒有出路,妄想“以武謀獨”更是不自量力。
如臺灣《中國時報》刊文指出,只有爭取兩岸和平發展,才是長治久安之道。民進黨當局應三思。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雄安新區:住房公積金可直接支付購房首付款
- 【熱聞】京津冀創業交流展示活動暨青年創新創意挑戰賽決賽在天津舉行
- 當前關注:二樓下水道為什么容易堵?下水道一般堵幾樓?
- 打造智能安全新標桿,“國民SUV”問界新M7引領行業趨勢 環球即時看
- 普京:俄羅斯“支持”哈里斯 稱其笑容“具有感染力”
- 西平縣加強對小微型生產經營場所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排查整治|焦點快報
- 渣打銀行:能源轉型需求將成中非貿易增長新趨勢
- 天天看點:應急管理部啟動2024年合成氨企業安全專家指導服務
- 商務部:對原產于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和泰國的進口苯酚所適用的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熱點聚焦
- 【全球時快訊】?養成好習慣成就大未來——西平縣重渠前寨小學開展養成好習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