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謝雁冰)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20日邀請來自歐亞和阿拉伯地區25國媒體人士走進中信集團,來到北京槐房再生水廠(以下簡稱“槐房再生水廠”)實地參觀。外媒人士在爭相提問、熱烈交流間,探尋一滴水如何在科技“護航”下重生,了解讓污水變生態補給水的生態“膜法”,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場景,共話“一帶一路”綠色新可能。
“太超出想象了!”阿爾及利亞通訊社記者納比勒·布沙馬對槐房再生水廠的構造驚嘆不已,“真想不到,這片美麗的濕地公園下面,竟然有一個如此龐大的地下工程,這簡直像一個魔法。”
10月20日,外媒人士在拍攝濕地美景。主辦方供圖
在用污水處理廠尾水“養”出的“巨型屋頂”上的濕地公園內,水青草碧、鳥棲魚藏。外媒人士走過濕地棧道,駐足停留、拍照留念,用鏡頭、筆觸記錄美景。而他們所在的棧道下方,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閉式再生水廠。
濕地公園作為槐房再生水廠的配套項目,占地15.67公頃,相當于約22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槐房再生水廠每天“吞納”的市政污水,經“膜法”處理后蛻變成高品質補給水,排放到濕地等周邊水環境中,涵養綠色生態,勾勒出一幅幅水墨畫卷。
在水廠“一畝泉”出水口,一位外媒記者用打水器取水觀察水樣時,意外打到一只活蹦亂跳的小蝦。“隨意舀起的水里就有小魚蝦,整個水廠都被綠植、濕地覆蓋,很難想象這是個污水處理廠,太讓人震撼了。”摩爾多瓦“諾伊”通訊社記者謝爾蓋·若魯迪贊嘆道。
納比勒·布沙馬表示,這種在地下空間建設水廠,并與周邊環境自然融合的方式,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例證,也給阿爾及利亞的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帶來非常有益的啟發。
地面濕地展現的生態“魔法”,源于地下水廠的科技“膜法”。在槐房再生水廠的地下膜池區,外媒團觀摩了水廠的污水處理整體流程,重點參觀了污水處理最核心環節膜處理車間。
10月20日,外媒人士在觀察膜出水水樣。主辦方供圖
“Wonderful!”埃及《消息報》記者阿斯瑪·哈立德·哈賈吉激動地說到,槐房再生水廠和印象中的污水處理廠大不一樣,“聽不到機器轟鳴,聞不到污水異味,到了地下廠區才發現‘奧秘’,原來是全封閉式水廠。”
整個水廠唯一能打開蓋板看到污水的地方,就是MBR膜處理泥水分離車間,在這里,隱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藝超濾膜產品,通過每一根中空纖維膜上直徑只相當于頭發絲千分之一的小孔,高效去除污水中99%的懸浮固體及絕大部分細菌、微生物。
白俄羅斯廣播電視臺第一國家頻道雅羅斯拉夫·丹尼連科對地下膜池像“面條”一樣的膜產品非常感興趣。“白俄羅斯被稱為‘萬湖之國’,我們非常需要這種全球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期待能與中信集團展開更多合作。”
哈薩克斯坦“頭條新聞”信息網出版主編迪麗亞拉·葉爾馬甘別托娃表示,在看到地下膜池超一流的環保技術后,對兩國合作項目感到非常放心、安心,也很有信心。
參觀完后進入座談環節,外媒人士就中信海外業務開展、項目建設計劃、社會責任履行等情況同相關負責人展開交流。
中信環境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書平表示,作為中信集團在生態環保領域唯一投資建設運營平臺,中信環境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環保業務,深度參與當地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中信環境將發揮自身環保行業全產業鏈優勢,共建“綠色絲路”,共創綠色未來。(完)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 當前通訊!四川出臺受山洪地災威脅村民避險搬遷規劃 22.6萬人將遠離山洪地災威脅
- 天天觀速訊丨“越桂蓉歐快線”班列首發 拓展東盟對外貿易通道
- 天天快播:加強數字經濟合作、推動綠色發展…… “一帶一路”聚焦這些領域融合共建
- 每日關注!?商城縣:普法宣傳進企業 法治服務促發展
- 國產替代演繹深化 科技成長風潮再起? 重點聚焦
- 當前時訊:量化如何與ESG投資結合?聽聽景順長城周春泉怎么說!
- 雄安新區202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創新發展論壇召開|環球速看料
- 《新時代歷史理論研究前沿叢書》(全五卷)在北京首發|世界信息
- (鄉村行·看振興)山西特色專業鎮建設:激活“鎮”能量 一“鎮”興一域|看點
- 天天時訊:穩健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營造有利貨幣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