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雅·綿》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
這是周人翦商的開始,也是對古公亶父帶領部族遷居岐山的生動描繪。
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周文化的發祥地,初入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時,便已然感受到這座千年古縣濃厚的歷史氛圍。“你看,路燈柱子底部的圖案是個大篆體的‘周’字。”寶雞市文物普查隊隊長、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王顥告訴記者。
近日,記者跟隨岐山七隊的4位普查隊員來到位于京當鎮岐陽村的岐陽遺址,開始下午的外業(即外出實地普查作業)。
與建筑類遺址不同,古文化遺址需要分析地形地貌后,通過對遺址所在地實地踏查確定“四至”邊界(即該遺址本身的占地范圍)。隊員們不僅要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還要借助RTK測量儀器(高精度定位終端)、無人機等測繪設備協助確定遺址“本體范圍”。
記者把RTK測量儀的桿尖插在地上,“看氣泡是否居中,保持水平按ENTER鍵讀取三維數據。”按照測繪隊員高凱的指令,記者開始采集第一個點位的坐標。“RTK測量儀可以接收衛星信號實現高精度定位。”高凱介紹,尤其是不規則的形狀,在每個轉折點及中心打點,這樣產生的數據配合無人機拍攝的720度全景照片,能夠較為精準地繪制出遺址的輪廓、范圍等內容。說著,一旁的無人機起飛了。
向前走著,隊長吳丹指向一處斷面:“這里土質疏松、土色褐色,可能存在文化層。”吳丹解釋道,人們在一個地方的長期活動,會在原本地面上堆積起熟土,其中往往夾雜著能夠證明這一時代的器物。后來的人以此為基,又堆積起新的文化層。
隊員們馬上啟用手鏟,翻找著夾雜的“遺物”。
“快來看!”不知是誰大喊了一聲,所有人都圍了過來。
一個“出土”的陶片被拿在隊員侯驍秦手里。“這應該是個陶罐的口沿部,上腹部還帶有交錯繩紋裝飾,推測可能是個前仰韶文化時期的器物。”王顥判斷,根據“遺物”的年代,可以將該遺址年代的上限提前一千年左右。
走在田壟上,記者跟隊員侯驍秦聊起來。來自寶雞周原博物院的隊員,因為開朗的性格,人送外號“小猴”。一邊說話,“小猴”的眼睛一邊張望著田邊上的碎石。“都快形成‘職業病’了,有塊石頭我就想撿起來看看。”她打趣道。
本科管理學出身的“小猴”因為熱愛,研究生轉去了考古專業。“我喜歡這份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工作。”侯驍秦說。
從東南角出發,走了不及周長的一半,記者只感覺腳上的鞋被濕軟的泥土“拖拽”重了好幾斤。隊伍里沒有人在意是否臟了鞋褲,反而哼唱起了流行歌曲。
相比于三普時歧陽遺址面積為6萬平方米,四普時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為33萬平方米。而采集到的標本,也可將該遺址的時代追溯到距今約7000年的前仰韶時代。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當記者近距離凝望采集的標本,聞著上面的泥土芬芳,心中充滿了對于歷史的敬畏。周文化的發祥與傳承,正賦予著岐山無盡的傳奇色彩。
回程的路上,路過周三王廟門前的文化廣場,村民們唱起的秦腔,將一天的疲憊消除得一干二凈。“生產一條心,誒嘿咦爾呦,豐衣足食大家喜歡……”(完)
關鍵詞: 岐山 股票開戶流程網上開戶 炒期貨在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