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危機四伏。近年來,戰爭頻仍,疾病肆虐,加之經濟困境,嚴重危害人類福祉。其中,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之深,威脅著人類自身及其他無數物種的生存,最應引起我們的警醒。
【資料圖】
解決氣候問題迫在眉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警告稱,未來十年,全球氣溫可能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如不立即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升溫或將沖破1.5攝氏度這一閾值。我們可能正在陷入“厄運循環”,大量精力和資源都耗費在了應付氣候變化的后果上,卻忽視了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隨著氣候影響日益惡化,這使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進程進一步受阻。
為避免厄運成真,數十億美元正在流向相關領域,但仍有數萬億美元的資金缺口。資金從何而來?許多國家的公共債務高企,政策選擇因此受限。此外,銀行肯擔保的項目不足,難以撬動私營部門的必要投資。
多邊開發銀行,包括由本人擔任行長的亞洲開發銀行(亞行),有能力提供急需資金和專門知識,推動氣候工作快馬加鞭。但敢作敢為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全面徹底地深化業務變革。依我之見,多邊開發銀行必須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大量資源,更快地行動起來,作出更大的努力。僅僅將氣候行動置于發展議程的首位是不夠的。氣候危機要求作為發展界從業人員的我們極大地轉變思維方式。
情況最為危急的當屬亞太地區。除占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外,本地區變暖的速度高居世界之最,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影響。如果多邊開發銀行固守原有的業務模式不變,上述趨勢勢必將進一步升級。
為增加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攻堅戰勝算的籌碼,多邊開發銀行必須從三方面引入變革。首先,必須重新制定一些基本的業務原則,即轉變以國家為中心的傳統做法。無論是氣候變化的代價,還是適應和減緩投資的收益,均不再局限于一國一域。故此,我們需要放眼全地區和全球,利用多邊開發銀行特有的跨政治轄區的召集和協調能力。
多項倡議的啟動顯示出我們正朝著正確方向邁進。以亞行的“能源轉型機制”為例,該混合融資工具倡導多方合作,規模可不斷拓展,旨在加速淘汰整個地區的燃煤電廠。機制由亞行牽頭設立,匯聚不同捐資方和慈善機構的優惠資源,還包括開發金融機構和商業投資者提供的市場定價資金。
除此之外,還需再接再厲。增強貿易政策和協定的綠色屬性,可減少貿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口塑料垃圾所產生的環境惡果。同樣,如果貿易協定能更精準地對制造業碳排放進行定價,則有利于規避將“棕色”產業遷往環保法規相對薄弱的貧窮國家。另外,針對跨境碳定價機制,還有必要加強協調,力促制造業和能源生產更加綠色環保。
其次,多邊開發銀行必須大幅增加氣候投資。二十國集團成員國表示,通過實施改革,提高資本管理效率,多邊開發銀行可增加數千億美元的貸款,而無損于其AAA信用評級。
我認可提高現有資源使用效率的觀點。目前,亞行正對本行的資本充足率框架進行審查,以期通過重新確定風險承受能力和優化資產負債表等方面的調整來增加貸款空間。這一步非常重要,但創新同樣不可或缺,以達到釋放更多資源和激勵各方果斷采取氣候行動的雙重目的。
為此,多邊開發銀行務必提升自身能力,進一步調動私營部門資金投向更廣泛的氣候項目規劃,包括利用混合融資機制。多邊開發銀行應當發揮帶頭作用,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創新融資結構,鼓勵在氣候行動上加大跨境協作和公私合作。
另外,共擔金融風險也能為氣候相關投資釋放額外資金,對此,可采取捐資方提供有條件擔保的形式,而多邊開發銀行原本預留的違約風險準備金則可用于新增相應的資源。
多邊開發銀行還應進一步利用贈款等優惠資金,提高項目的可融資性。這一點對中等收入國家尤為重要,因為雖然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巨大,但本國的發展項目卻通常無法獲得軟貸款。
最后,多邊開發銀行必須更有效和更高效。將全球和區域發展優先事項置于各行業務模式的核心,需要增強關于氣候和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并促進國家間的知識共享。多邊開發銀行既擁有私營部門的專家,也擁有公共部門的專家,但他們幾乎都是各司其事。鑒于此,專家們需要攜起手來,共同確定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進行私人投資的障礙,并設計一套有利于釋放下游投資的政策。
亞行即將實施的新運作模式將大刀闊斧地革新我們當前的架構,目的是減少“組織孤島”,增加與氣候和私營部門相關的工作。在我看來,這只是改革征途上邁出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所有多邊開發銀行都勢在必行的一場改革,唯此才能有效應對全球變暖等快速演變的挑戰。
氣候變化的規模之大,可能令我們感到無能為力。但如果我們果斷地采取行動,是可以躲過厄運循環的。正如之前成功地應對其他全球危機一樣,我相信這次多邊開發銀行依然能夠迎難而上。唯有全力以赴,方能避免如此量級災難的發生。
(作者系亞洲開發銀行行長)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