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行業權威發布
點蠟,殺雞,燃炮,杯中斟滿了酒,敬過灶神與酒神。1951年,貴州的利民酒廠,舉行了一場儀式。他們屢屢烤酒失敗,祈求這一次能夠成功。
但是,儀式之后,烤酒仍然沒有成功,一切還是要靠人。利民酒廠的工人又找到當地一家著名的老酒坊尋求協助。在老酒坊酒師的建議下,利民酒廠在那年秋天,終于成功烤出第一鍋酒。
【資料圖】
這一鍋酒,成了歷史的留痕。那一時期,在公私合營大潮下,利民酒廠與這家著名的老酒坊合并成為當地第一家國營酒廠。這家著名的老酒坊,是誕生于1930年的“安茅”。“安茅”一開,“半城飄香”。而“安茅”與利民酒廠組建的那家酒廠誕生于國泰民安時期,因此叫做安酒。
“安茅”與“利民”的宿命相遇
將時間倒回至七十年前的1951年。彼時的貴州,“安茅”是有名的酒坊。創始人周紹成年輕時基于祖傳的藥方,早在二十年前就釀出難得一見的佳釀。隨著安茅聲名遠揚,周紹成為酒坊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 “醉群芳” 。
而在1951年,酒坊新窖池發生滲漏,投入兩萬斤糧食滴酒未出。生產不出酒,就交不起稅收,付不出工人的工資,年復一年生產周期被迫中斷。
萬般無奈之下,“安茅”創始人周紹成求助政府。彼時,恰逢公私合營在貴州白酒行業發軔之始。在當地專賣事業管理處的協調下,政府為其的酒坊減免了稅收,還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安置問題。
恰逢此時,當地的利民酒廠也需要一次新的轉身。利民酒廠脫胎于利民酒精廠,說到建廠過程,也是一段有趣往事。
建國初期,貴州剛剛解放,駐扎于此的部隊缺乏汽車燃料,很多汽車燒木炭行車,效率極低。從貴陽到安順一百多公里的路,要走三天,上坡時還要燒炭工人推車。
于是,當地產的酒精成了理想的汽車燃料。部隊就在政府辦公室后面的山腳下,租了一戶唐姓人家的房子,辦起了一間酒精廠。后來酒精廠移交地方,更名為“利民”。
利民酒精廠從民間收購白酒,作為烤酒精的原料,供應貴州當地地方運輸與駐扎廣西的部隊。而民間散酒無法供給酒精需要,利民酒精廠便建立酒廠,自行烤酒。最初的利民酒廠,就這樣建成了。
隔行如隔山,利民酒廠的工人不懂作酒,烤不成酒,于是才有了開篇一幕。
直到1951年下半年,國內汽車燃料難題得解,利民酒精廠的歷史使命終結。從此,利民酒廠成了主體,酒精廠則消失在歷史之中。
貴州第一批國營酒廠的誕生
“安茅”窖池泄漏那年,利民酒廠的34名職工,在一年內完成了81噸產量,實現4.89萬元產值。眾人一鼓作氣,準備再接再厲,打造新的記錄,擴充產能勢在必行。 彼時,周紹成的酒坊有80多個窖池,又有豐富的產酒經驗,正適合利民酒廠發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求。見證歷史的安酒廠廠徽
這一年, 地方國營安酒廠 正式成立,“安茅”和“利民”實現了國有化轉變。老酒坊之危,新酒廠之機,二者共同促成了當地第一家國營酒廠的誕生。 這一次合并,也是“一五”計劃的前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各產業均存在規模小、產能分散,缺乏計劃性等問題。此時,可以有效調配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公私合營政策,成為了當時新中國最好的選擇。上世紀五十年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公私合營成為當時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1951年也是貴州白酒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這一年中,不僅“安茅”與“利民”公私合營,成立國營安酒廠,茅臺酒廠也在這段時間,開啟國有化之路。 1951年, “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縣茅臺酒廠”正式成立。 自此,貴州白酒的現代化發展正式啟程。 一代匠心注入窖池 國營安酒廠建成后,工人們挖出26個窖池,以擴大釀酒生產規模。為保證品質,窖池統一使用了“安茅”原有窖池的窖泥,以及承載過無數瓊漿的酒槽。 新窖池被寄予厚望,它們將用來生產新酒廠的第一批酒。新酒出窖之時正值國泰民安,國營安酒廠順勢將新酒命名為“安酒”。 隨后,更多新產品接連提上日程,全廠都在參與新產品的釀造實驗。周紹成帶著酒師研究,發現制酒工藝、曲藥質量和酒具消毒都存在問題。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營安酒廠的工人們,以廠為家,睡在灶邊、吃在灶邊 經過半年多的匠心打磨,貴州安酒的新產品研發終于獲得了成功,更多好酒從安酒廠走出去。不僅如此,一批批安酒人前赴后繼,安酒酒廠實現曲藥自給,并且能夠以曲養廠。 1953年起,國營安酒廠逐步走上了發展快車道,貴州安酒有了“出黔入京”,“甲冠”天下的底氣。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