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陸希成 繆超 白玲
初冬的云南僑鄉騰沖,陽光灑落,白云悠然。靜靜矗立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訴說著這座“英雄之城”的故事。
“在騰沖能夠充分感受到先輩們的愛國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醫學院、藝術與科學學院三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近日出席2024騰沖科學家論壇,他與薛其坤一同獲得2024騰沖科學大獎。
圖為謝曉亮(右二)獲2024騰沖科學大獎。 白玲 攝
騰沖位于中國西南邊陲,二戰期間曾被日軍占領。1944年,中國遠征軍經過42天血戰收復騰沖,是中國淪陷區第一座光復的縣城。曾在騰沖參與抗日的英雄中,不乏西南聯大投筆從戎的學生。
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我對這所誕生于烽火硝煙中的大學有著天然的親切感。”1962年謝曉亮出生于北京大學朗潤園,父母均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師,高中畢業后他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23歲那年,謝曉亮選擇遠赴美國。留美30多載,曾是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引進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謝曉亮榮譽頗多,他被譽為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2015年獲得美國生物醫學領域最高獎之一阿爾伯尼獎。
當年,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享譽世界的棟梁之才,其中不少學子遠赴海外求學后歸國,成為中國科技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外求學工作多年,但對祖國的熱愛一直牽引著我。”恰似西南聯大的先輩們,謝曉亮在美國功成名就后選擇回歸祖國懷抱。
2010年他在母校北京大學成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BIOPIC,往返于北京和波士頓之間。2018年7月,他正式全職回到北大任教,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醫學院、藝術與科學學院三院外籍院士,昌平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
圖為謝曉亮在2024騰沖科學家論壇會址前留念。 受訪者 供圖
謝曉亮在去年的一篇回憶錄中曾說,“我做這個決定絕非易事,考量很多:孝順父母、回饋母校、報效祖國……但最關鍵因素之一還是科研。”
回國之前他的哈佛團隊與北京大學的喬杰和湯富酬合作,將他們發明的單細胞擴增技術應用于試管嬰兒過程中,避免父母的遺傳疾病傳遞給后代。迄今為止,已使9000多對患有單基因疾病的中國夫婦成功避免疾病的后代傳遞。
歸國后不久,新冠疫情暴發,謝曉亮帶領聯合團隊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很快找到高效中和抗體,后來又依靠新的底層技術,找到迄今為止尚未被逃逸的廣譜中和抗體。該抗體藥物后交由科興生產,作為同情用藥。在2022年惠及數以千計的新冠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謝曉亮對基礎研究及應用轉化有更大的抱負,他繼續深耕生命科學領域,并將研究重點聚焦于“人類基因組的轉錄因子調控”。
“當今是中國科學家最幸運的時代,也是國家最需要科學家做貢獻的時代。”謝曉亮獲得2024騰沖科學大獎后說,他希望身逢盛世的年輕科學家,秉承西南聯大精神,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在中國做出更多原創性的科研成果,為世界科學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