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二区电影_青青操久久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_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莊孟何慳一面緣
2023-02-17 05:56:58 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編輯:

作者:王充閭


(資料圖片)

古籍中有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孟子“見梁惠王”“見齊宣王”,莊子之辯友惠子擔任梁相等記載,可見,孟、莊這兩位著名思想家是處于同一時代的。具體一點說,孟子與莊子,分別出生于約公元前372年和公元前369年,相差不過三歲,享年均為八十有四。兩人的故里所在,鄒國與宋國亦相去不遠。可奇怪的是,他們竟然終其一生未曾謀面,著作中亦未嘗語及對方。這究竟是什么原因?歷代學人多有關注,特別是唐宋以降隨著孟子思想地位與社會關注度的提高,許多學者都發(fā)出疑問——

北宋末年,邵博在《聞見后錄》中提出:“楊氏(楊朱)為我過于義,墨氏(墨翟)兼愛過于仁,仁義之過,孟子尚以夷狄遇之,誅之不少貸。同時有莊子者,著書自堯舜以下無一不毀,毀孔子尤甚,詩書禮樂,刑名度數(shù),舉以為可廢,其叛道害教非楊、墨二氏比也。莊子蒙人,孟子鄒人,其地又相屬,各如不聞,如無其人,何哉?”

南宋時期,《朱子語類》曾記載,李夢先問朱熹:“莊子、孟子同時,何不一相遇?又不聞道及,如何?”金代進士劉祁在《歸潛志》中提出疑問:“莊子與孟子同時,其名不容有不相知,而亦未嘗有一言相及”;“夫老、莊之書,孔、孟不言,其偶然耶?其有深意耶?”清康熙年間,張芳為宣穎《南華經(jīng)解》撰寫前言時,也提出這個問題:“吾獨惜夫莊與孟同時而不相知也。當是時,儒之嫡傳有子思、子夏,(莊)周之傳出于子夏之門人,(孟)軻之傳出于子思之門人。孟猶之嫡傳,而莊其別傳也。莊之書言孔氏七十子盛矣,而不及孟;孟辯楊、墨,未之及莊。毋乃子輿(孟子)率其徒以游諸侯,行類墨翟;而莊周未嘗持其說以干列國,守似楊朱。斯二子之所以不相知歟?”

疑竇團團,紛然待解。

這個“千年之問”研索起來,涉及多種視角,多個層面。首先需要弄清的是,這兩位同時代的偉大思想家迄未相見的真正原因。

且看兩人的經(jīng)歷。據(jù)楊澤波《孟子評傳》中的年表記述,孟子前四十年基本在故鄉(xiāng)鄒國,主要修為是授徒講學;爾后二十多年,帶領學生周游列國,足跡遍于齊、宋、薛、魯、滕、梁,又由梁返齊,居留數(shù)載,曾任上卿;最后二十幾年回到故國,講學,著述,作《孟子》七篇。而莊子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宋國,三十二歲之前,在故里蒙地做過短暫的漆園吏,之后便絕意仕進,幾次短期游楚,到過大梁、魯國,也有可能行經(jīng)趙國、齊國。“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由于異地殊途,他們失去睹面相逢的機會。

長期以來,人們說到孟、莊二子,常會連掛上《孟子》《史記》中說到的梁惠與齊宣二王,因而多以為他們極有可能在梁、齊會面。實則大謬而不然。莊子于公元前334年,乘惠施相梁之便,在大梁短暫勾留,而孟子見梁惠王則是在公元前320年,錯開十四個年頭。至于齊國,莊子曾否落腳尚難判定,又何談與孟子會面!

接下來的問題是:未能見面也罷,那么,他們是否互有知聞?有的論者認為,由于僻處鄉(xiāng)曲,閉塞視聽,又兼“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們不想見面,也無意交流,特別是其時莊子學說尚未成為顯學,故彼此隔絕。這種可能性存在,但應該說很小。就是說,互相還是有所知聞的。

這又推演出第三個問題:既然相互知情,那么他們?yōu)楹螣o一語相及?

莊子說過:“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他還有“辯無勝”的說法。看來,如果不是對方找上門來,他是不大可能主動出擊的。所以,論者多是首先著眼于孟子。上世紀20年代,茅盾先生是這樣分析的:“熱心排斥異端如孟子,而竟無一言及莊周,殊為可疑。惟細考之,則亦不然。蓋孟子之辟異端,與荀子異。荀子是網(wǎng)羅的排擊異端,孟子特舉異端中之近似‘圣道’者,辭而辟之,所謂惡紫之奪朱也;故對于楊、墨,則特舉而攻擊之,于許行亦然。余如兵家、縱橫家等,僅有一度概括的排擊,見于《離婁》上篇,而亦未舉家派及人名。至若莊周的學說,與孔門顯然大異,故不在特舉排斥之列。這是一個理由。又,莊子主逍遙出世,而孟子要‘用世’,二人在思想上雖截然反對,而在行動上卻不相妨礙;孟子所熱心攻擊的,正是那班與己爭用世的異端,莊子既與孟子無所爭,故孟子也就放過了。這是又一理由。”(《〈莊子〉選注本緒言》)

“惡紫之奪朱也”,乃孔子圣訓,其意為憎恨以假亂真,用邪說侵蝕正理。因其關乎守正衛(wèi)道的根本,所以具有戰(zhàn)略性質;而“無所爭”,即未造成直接威脅,屬于斗爭策略。茅公揭橥這兩方面理由,鞭辟入里,恰中肯綮。

那么,孟子之“偃旗息鼓”,還有沒有第三個理由呢?竊以為,如何看待莊子的“批孔”問題也很關鍵。

查檢《莊子》中最具判斷價值的內七篇等重要章節(jié),發(fā)現(xiàn)說到孔子時大多是借重這位先師以表達一己的意向,即所謂“重言”。至于《史記》中提及的“詆訿孔子之徒”的《漁父》《盜跖》《胠篋》諸篇,由于出自門人之手,料想孟子當時未必看到,即便曾經(jīng)寓目,也并未在意。就此,有的論者認為,“莊子非真詆孔子者,若真詆孔子,則孔子之道載在六經(jīng)、《論語》者,何不摘舉一二以相抵牾?”“可知其為孔子之徒而發(fā),非真詆孔子也”。(清李大防語)

自宋代始,莊子“未嘗毀孔”之說屢見不鮮。王安石指出:“學者詆(莊)周非堯、舜、孔子,余觀其書,特有所寓而言耳。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讀其文而不以意原之,此為周者之所以詆也。”(《臨川文集·莊周》)說的是,讀《莊》不得法,因而未獲真詮。蘇東坡講得尤為直白:“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陽擠而陰助之”。(《莊子祠堂記》)明代學者楊慎也說:“莊子憤世疾邪之論也,人皆謂其非堯舜、罪湯武、毀孔子,不知莊子矣。”(《莊子解》)在他看來,莊子的鋒芒所向,乃是那些假借禮樂、仁義而營謀私利者流。清代學者吳世尚亦著《莊子解》,在引言中指出:“莊子之學,所見極高,其尊信孔子亦在千古諸儒未開口之前。觀篇中稱孔子為‘圣人’‘至人’……此老從不肯以此名許人,獨以之稱孔子。此是何等見地!今之人只知‘圣之時’自孟子發(fā)之,‘可謂至圣’自太史公贊之,又寧知此老之識早有卓然者乎?”清末學者劉鴻典甚至講:“孟子距楊、墨,以明孔子之大,所以樹道外之防;莊子詆偽儒,以存孔子之真,所以剔道中之蠧。故曰:莊子之尊孔子,其功不在孟子下也。”(《莊子約解》)

如果孟子當年也作如是想,那還會“興師問罪”嗎?其實,也不單是孟子,稍后現(xiàn)身的儒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對于《莊子》中恣意批評儒家、擺布其祖師爺?shù)姆潘裂孕校瑯又萌糌杪劊皇侵赋馇f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當然,這和其時儒學已兼容道、法、名、墨諸家有一定關系。

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同孔、老一樣,孟、莊也是雙峰并峙,各異其趣。“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文心雕龍·諸子》)一居廟堂之高,一處江湖之遠,取向不同,觀點各異,屬于“兩股道上跑的車”。但在“大異”的基礎之上,也存在“小同”,比如,在抨擊打著“仁義”旗號殘民以逞的暴君奸相,揭露“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暗箱,主張構建理想社會等方面,不無共通之處,而其表達方式,同樣有其激言矯弊、憤世嫉俗的良苦用心。

不管怎么說,在那個百家爭鳴、處士橫議的戰(zhàn)國之世,這一對分別以滔滔雄辯、咄咄逼人名世,以意出塵外、天馬行空著稱的兩員戰(zhàn)將,竟然沒有登臺對陣,終究是一樁憾事。人們也曾設想,倘若他們舞動起唇槍舌劍,即便是一場惡斗,也肯定是別開生面的天下奇觀。明代學者陳繼儒引述王世貞的話,說莊、孟假如對面交鋒,那將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楚漢爭雄的彭城之戰(zhàn),“天地為之蕩而不寧,日月為之晦而不明。莊子敗,則逃之無何有之鄉(xiāng)而已,然而不怒也;孟子不敗也,敗則怒。”(《南華發(fā)覆敘》)當代學者蘇仲湘在七絕《歷史憾事》中也曾慨乎其言:“莊周妙辯孟軻雄,何事同時未見逢。倘使講堂陳二座,驚風跳雨斗雙龍。”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7日?15版)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huán)球傳媒網(wǎng) - 環(huán)球資訊網(wǎng) - 環(huán)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huán)球傳媒網(wǎng) - 環(huán)球資訊網(wǎng) - 環(huán)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huán)球傳媒網(wǎng) - 環(huán)球資訊網(wǎng) - 環(huán)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huán)球傳媒網(wǎng) - 環(huán)球資訊網(wǎng) - 環(huán)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huán)球傳媒網(wǎng) - 環(huán)球資訊網(wǎng) - 環(huán)球生活門戶"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