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喬布斯向自己從事衛生醫療和慈善事業的好哥們兒拉里捐贈了一臺電腦,并附贈一款正版制表軟件和一塊外置硬盤。面對情同兄弟的拉里,喬布斯夸耀自己的產品:“它擁有5MB存儲空間,你永遠也用不完。”喬布斯可能沒有想到,今天我們購買電腦,基本不會考慮硬盤低于480GB的設備,除非打算自己安裝硬盤。
硬盤行業一直在變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它是在進步,至少在性能層面,不少網友認為硬盤行業正在退步。日前StorageNewsletter和Trendfocus聯合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機械硬盤出貨量數據,總出貨量4465萬塊,環比下滑15.4%,硬盤三大廠希捷、西數、東芝銷量均出現大幅下滑。
圖源:StorageNewsletter
面對此情此景,又有網友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機械硬盤銷量下滑,完全是廠商自作自受,放著更優秀的技術不用,卻要去用差勁的技術,為了利潤不顧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所以才會被消費者拋棄。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機械硬盤,究竟因何衰落?
機械硬盤銷量每況愈下眾所周知,其中的原因卻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固態硬盤價格越來越低,尤其是在QLC顆粒商用后,已經達到了廣大普通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范圍,所以沖擊到了機械硬盤的銷量。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并不能完全解釋機械硬盤在消費級市場銷量越來越差的原因,因為大容量固態價格依然很高。隨便舉個例子,京東電商平臺2TB機械硬盤售價通常在300元~400元,2TB的固態硬盤,哪怕還是SATA接口,起售價一般也在800元左右,如果用的是MLC顆粒,售價甚至能逼近2000元。
固態硬盤在進步,用戶對于存儲空間的需求也在提高,考慮到大容量固態價格昂貴,按理說小容量固態硬盤安裝系統+大容量機械硬盤存儲數據才是最實惠的選擇,但現在許多人裝機時卻寧愿高價購買大容量固態,也不愿意再買機械硬盤。
在與網友討論這種現象時,不少網友表示,他們不愿意選擇機械硬盤,是因為廠商為了追求利潤,不在乎消費者的體驗,大容量機械硬盤很多都是疊瓦式,而且還不注明機械硬盤類型,垂直式機械硬盤越來越難買了。
圖源:微博截圖
可能大家有些不太理解,疊瓦式和垂直式有什么區別。簡單來說,機械硬盤好比一個記事本,數據寫在磁道中,磁道就像記事本的每一行,但磁道是有磁性的,為了防止磁道之間因磁性互相干擾數據,所以必須留有一定的空隙,這就是垂直式機械硬盤。
疊瓦式機械硬盤為了縮小磁道之間的距離,把磁道以房屋瓦片的形式排列,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加容量減少成本。磁道的讀磁頭比較小,所以讀取數據不會受到影響,但寫磁頭太大,順序寫入還好,如果是碎片寫入或修改已寫入其中的數據,速度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可能出現原本寫入速度很快,突然速度掉到零的情況,最嚴重的現象是導致游戲卡死或系統死機。
性能已經被固態硬盤甩在后面的機械硬盤,還因廠商追求利潤,性能、使用壽命、穩定性下降,懂行的消費者自然不愿意當冤大頭,除非真的有需求,否則會主動規避疊瓦式機械硬盤。
至于不懂行的人,通常會選擇買整機或筆記本電腦,為了更好的推銷自己的產品,如今整機一般都會配備固態,以方便宣傳。筆記本電腦就更不用說了,為了節約內部空間,許多游戲本都不預留2.5英寸硬盤槽了。
硬盤技術,真的在退步?
性能變差的不只是機械硬盤,固態硬盤同樣如此,從SLC顆粒,到MLC顆粒,再到TLC、QLC顆粒,固態硬盤速度越來越慢,但相應的,固態硬盤的價格也越來越低。今天小雷在知乎看到有網友發問,為何SSD(固態硬盤)和HDD(機械硬盤)都在走下坡路。
從性能方面來看,確實好像沒什么進步,但從價格和普及度方面考慮,硬盤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速度雖然慢了,但價格也低了啊。到今天,SLC顆粒的消費級固態幾乎看不見了,頂級消費級固態通常都是MLC顆粒,普通固態則以QLC顆粒居多。
不過你真的想買,不差那點錢,高級固態不是沒有。就以發布至今已有5年的傲騰900P舉例,280GB容量的二手硬盤,閑魚價格普遍在800元左右(首發價格4999元),健康度好一點的甚至超過1000元。這么高的價格,換來的是夸張的性能,沒有緩外、緩內,順序讀寫全速2600MB/s,壽命也達到了5.11PB(約5232.64TB),足夠硬盤重復寫入近20000次,真可謂“一盤傳三代,人死盤還在”。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