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房”的本質是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改變農業生產功能,觸碰耕地保護紅線。“大棚房”整治不意味著農地政策的改變,發展設施農業、合法耕作大棚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整治“大棚房”與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也不矛盾。為此,既要優先劃定耕地保護紅線,也要規范工商資本等用地行為。
近日,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通報了6起“大棚房”問題典型案例,涉及的違法違規主體已被嚴肅追責。日前,四川省印發《關于全面推行田長制的意見》,提出到今年年底,初步建立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這兩條新聞共同彰顯了保護耕地的堅定決心。在城鎮化大潮中,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因此有必要再次重申:農田必須姓“農”。
“大棚房”問題是指以建農業大棚之名,占用耕地建設“私家莊園”、休閑度假設施、商品住宅等非農設施的違法違規行為。其表現有多種,有的在耕地上直接違法建設“私家莊園”;有的在大棚內布置大量商業或生活設施;有的違規改擴建大棚看護房、面積超標等。此前暴露出的某些“大棚房”著實讓人驚訝:小橋流水俱全,臥室廚房衛生間齊備,能種菜的地方只是點綴,反而是餐飲、娛樂、居住等設施占大頭,還對外出租出售。
由此來看,“大棚房”的本質是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改變農業生產功能,觸碰耕地保護紅線。簡言之,“大棚房”就是農地非農化。農田就是農田,大棚就是大棚,用心耕作才是正道。“大棚房”假借農業的名義干著非農的事,既損害耕地資源,又影響糧食安全,必須堅決遏制整治。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等開展了“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與“回頭看”,全面清理排查,嚴格整治整改,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大棚房”問題并未禁絕。分析本次通報的6起案例,有3例發生在或持續至去年。這提醒我們,對非法侵占耕地要時刻保持警惕,守住耕地紅線容不得半點馬虎。對新發現的“大棚房”問題,要堅決做到“零容忍”。針對不同表現形態的“大棚房”,具體應對手段會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讓被占耕地恢復農業生產功能。
“大棚房”整治不意味著農地政策的改變,發展設施農業、合法耕作大棚一直是政策鼓勵的。無論是政策上還是實踐中,整治“大棚房”與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并不矛盾。在鄉村,不同的產業要用不同的土地來承載,耕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并行不悖,共同維護著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比如,發展鄉村民宿要靠盤活閑置的農村宅基地和農房,而不能占用本應種莊稼的農業用地。再如,落實設施農業用地備案和臺賬動態管理制度,設施農業就沒有用地之憂。
要優先劃定耕地保護紅線。眼下,“三區三線”劃定工作正在全國推開。我國國土空間有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種類型,分別有三條控制線與之對應。過去,有人認為生態保護紅線應優先劃定。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這意味著要把耕地保護紅線放在首要和優先位置,堅持現狀耕地應劃盡劃。要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科學確定城鎮建設用地總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城鎮無序擴張對耕地的侵蝕。
要規范工商資本等用地行為。本次通報的案例里,“大棚房”多由公司開發。在土地流轉中,少數工商資本在利益的誘惑下,打起了非法占用耕地的主意。針對此,要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風險防范制度,加強對其利用耕地的規范管理。眼下,很多地方在推進田長制,應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手段,建立“電子保護樁”,第一時間捕捉耕地上的動工情況
倉頡造字頗具深意,有“田”為基才為“富”。對耕地的態度大抵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特質,也昭示著一個國家飯碗的成色。對我國來說,守好18億畝耕地紅線,是個永恒的課題,不能有絲毫松懈。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