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揭曉,我省較上年躍升一位居全國第二
多維升級,“創新江蘇”進無止境
11月2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下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排名較上年躍升一位,居全國第二。
《報告》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編寫。一年一度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因其權威而備受關注。
在“尖子生”的競逐中,江蘇躍升一位,殊為不易。居全國第二,何以煉成?
打基礎
評價指標有五大維度,其中“知識創造”“知識獲取”兩個維度,江蘇排名均有所提升。這意味著,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江蘇高度重視打基礎的工作。
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研發投入的增長。去年江蘇研發經費投入達4212.3億元,比上年增加376.9億元,對全國的貢獻為12.6%;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3.29%,較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處于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
為提升創新策源力,省政府去年出臺《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投入1.3億元建設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基礎科學中心,隨后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今年,江蘇新設24.8億元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啟動實施67項基礎研究重點項目。
江蘇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設在南京大學。記者多次采訪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時,都聽到他由衷感慨,現在做科研心里非常踏實。杜靈杰說:“基礎前沿研究耗資大而見效慢,以往很難獲得經費支持,但我現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他近期開展的研究工作,得到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攀登項目300萬元的支持。
在江蘇,戰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蘇州實驗室總部基地開工,紫金山實驗室建設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云龍湖實驗室加快深地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究。云龍湖實驗室主任助理趙楠介紹,至去年底實驗室已投入3.2億元;2024年度計劃投入2.6億元,其中科研投入8850萬元、人才團隊建設投入5100萬元。目前,位于徐州的云龍湖實驗室已集聚包括全職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等在內的近200名人才,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開展緊密研發合作,與中國鐵建、中煤集團等頭部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
強主體
五大維度中,江蘇在“企業創新”方面的排名穩定保持在第二。《報告》稱,“江蘇的企業創新優勢顯著,創新意識與意愿均位于全國前列。”
截至去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9.4萬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達110家,均領跑全國。在蘇州,已形成“4個90%”現象,即90%以上研發投入源于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研發人員工作在企業、90%以上專利產生在企業。
位于蘇州的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7年來累計研發投入近20億元。產品進入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公司收入快速增長——過去兩年增幅分別達38%、40%,今年將繼續高速增長。公司還牽頭成立包括企業、高校院所在內的“人工智能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聯合是手段,創新是目標。”公司副總裁李春梅說,“把‘企業出題、學校答題’變成‘共同出題、共同解答’,可以加快技術迭代,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
“在無錫找了一個合適的廠房,要建千噸級的量產線。”11月1日,無錫鈉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業團隊忙著審定產線圖紙。公司2022年2月注冊成立,當年10月獲得無錫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的投資,今年7月完成Pre-A輪融資,本月還將得到新一輪投資。
南京滾動培育平臺型新型研發機構,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及其孵化引進企業2023年度營收超過560億元,新研機構母體中已有近六成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21家新研機構成為規上企業。
企業的創新活力,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支持。省科技廳出臺培育獨角獸企業的11條舉措、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的15條措施,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今年將新增科技貸款2700億元。
增動能
“創新績效”維度,江蘇排名上升1位至全國第二。記者看到,高技術產業相關指標,是評價創新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0.8%。這份好成績,高新區起到強力支撐作用:高新區以占全省6.5%的土地面積,創造超過三成的地區生產總值、1/3的出口總額和55.4%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
目前,全省建有18個國家高新區,數量全國第一。接下來,將積極謀劃高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措施,加強新賽道前瞻布局,做強做優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著力鍛造應用研發、技術轉化、科技金融“新三駕馬車”,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新質生產力引領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從空間看,高新區是持續創新的主陣地;從產業看,未來產業是動能無限的新引擎。
在鹽城和上海之間往返,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相偉近年來的常態。2020年,鹽城國家高新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共建江蘇中科兆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吳相偉成為該公司的技術顧問。最近中科兆能承擔的“質子導體型固體氧化電解制氫技術”項目,獲得2024年江蘇省前沿技術研發計劃資助。吳相偉說,“中科兆能布局了3個前沿研發方向,正需要資金支持。”
設置江蘇省前沿技術研發計劃,目的就是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目前,在未來網絡、量子技術、合成生物、腦機接口、低空經濟、固態電池等新賽道,已立項80個研發項目,著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此外,省科技廳還在全省布局概念驗證中心,對萌發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前沿科技成果進行概念驗證,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今年,首批10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建設。
優環境
“創新環境”維度,江蘇保持全國第三。其中,有一些基礎指標,江蘇摘得全國第一,如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全省納入統計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已增至1224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78家。
孵化器,集納創新技術、激揚創業熱情。孵化器的量、質,無疑影響創新創業成效。
雖然鈉科能源公司去年已從孵化器畢業,遷入幾公里外的山水城科技園,但談及在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孵化經歷,該公司創始人喬少華連說“挺幸運”。“我是在抖音刷到江大科技園的,來實地考察后很快落地,后來發現比想象的還要好。”目前,這個科技園已培育1000多家企業。
做優創新環境,方能磁吸創新資源。
作為南通唯一以“創新”命名的重點功能區,南通創新區內有一顆“明珠”——紫瑯湖。環湖坐落著31棟、總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的創新載體。秉持“最美風景留給創新載體和公共空間”理念的南通創新區,用良好的規劃、配套、服務吸引了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等重點研發機構及300多家企業。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孫泉告訴記者, 2020年運營以來,孵化2家企業、引進9家企業。研究院正籌建加工與測試平臺,填補南通及周邊同類平臺的空白。
為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更大力度地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去年以來,江蘇連續舉辦兩屆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今年的產學研大會,現場發布2000多項最新成果、2300多項企業需求,有24個、總投資超126億元的產學研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表示,全省科技系統錨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強省奮斗目標,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主抓手,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賦能、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科技金融等全要素貫通式生態型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區域創新整體效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