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定雯、譚一梅和孫佳勇合練三人舞。 (上海大劇院供圖)
寥寥細線勾勒的“雷峰塔”倒立著,似要緩緩沉入水底……舞劇《白蛇》昨天發布了全新海報,極具辨識度的意象留下不少懸念:如何跨越東西文化,對中國傳統IP進行現代轉碼?原創舞劇《白蛇》2.0版將煥新歸來,于2025年2月28日至3月2日再登上海大劇院舞臺。這幾日,在青年編舞家王培先的帶領下,主演敖定雯、孫佳勇、譚一梅、宋雨等一頭扎進上海歌劇院5樓排練廳,展開緊張的排練磨合。
昨天下午,記者到現場探班時了解到,新版舞劇將深度融合故事、角色與舞段,并全面升級音樂、舞美、服化等元素。“我們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礎上,對劇情進行更為細膩的梳理與重構,確保每一個情節轉折都更加合理、流暢。”王培先說,“通過對白蛇與小青的深入挖掘,強化‘一體兩面’的對立與融合,使故事主題更加鮮明、深刻。”
古老傳說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
“曾經困住‘白蛇’的雷峰塔是不是真的倒掉了?”舞劇《白蛇》以此疑問作引,展開對古老傳說的顛覆性解讀。當記者踏進排練廳時,敖定雯、譚一梅和孫佳勇正在合練一段三人舞,他們的肢體扭曲纏繞,難分難舍。“這是‘白蛇’‘小青’和‘許仙’在劇中的首次同框共舞。舞段的意涵不僅是將人物關系交代清楚,還要注入飽滿的情感。”王培先解釋說,青白二蛇本是“一體兩面”,而許仙與“她”之間愛恨交織,“編創這支三人舞需要更大膽的創新、更細膩的打磨,才能把復雜內容灌注到肢體之中”。
舞劇《白蛇》源于三個女人的一拍即合——芭蕾藝術家譚元元、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戲劇導演周可共同看到了“白蛇”故事本身跨越時代的生命力:白蛇對于“人性”的主動追求,對于“人妖殊途”之清規戒律的主動抗爭,即使放置在當代語境中,依然可以與現實生活同頻共振。主創團隊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重新解讀傳統的東方故事。“白蛇”是符合社會期待的溫柔賢淑形象,代表著自我;“青蛇”則是具有冒險精神和欲望張力,代表本我。
作為上海大劇院“東方舞臺美學”系列三部曲之一,舞劇《白蛇》匯聚各界頂尖藝術家,集結國內外一線舞者。該劇自2022年11月首演以來,因其虛實相生的創新架構、中西交融的舞臺魅力贏得贊譽。作為第五屆進博會人文交流平臺“場外劇目”,《白蛇》為八方來客打開一扇展露國風氣韻的窗;2023年3月,《白蛇》第二輪演出也獲得關注。本周初,舞劇《白蛇》啟動新一輪創排,王培先擔當2.0版本的編舞,與舞者們一同細化升級舞段。
演員陣容方面,敖定雯、譚一梅、宋雨等曾參與首輪演出的“老將”仍默契登場;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張晉浩、美國辛辛那提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劉思睿、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主要演員孫佳勇、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王念慈和蘇海陸等新晉加盟。海內外知名舞蹈演員齊聚共舞,賦予舞劇《白蛇》新的色彩與意涵。“《白蛇》實現了芭蕾舞、古典舞、現代舞的跨界對話,于我而言是一次珍貴的學習機會。”青年舞蹈家敖定雯生完孩子才3個月,就投入了《白蛇》2.0版的創排。“身上多了一重母親的身份,我對人生也有了新的理解。期待把這些體悟融入舞臺表演,塑造出可信且感人的‘白蛇’形象。”
將多舞種“食材”融成一道佳肴
舞劇《白蛇》銳意創新,以國際化的表達呈現民間傳說,向世界更好地闡釋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演幕啟那一剎,觀眾看到的竟然不是西湖盛景,而是穿行在超市貨架旁的摩登少婦。在2.0版本中,這段別開生面的群舞增加了掙脫囚籠的新意象,而這亦是貫穿全劇的精神內核。“希望新版舞劇實現風格化上的統一,經過編排的‘調味’與‘烹飪’,將多舞種‘食材’融合成一道佳肴,形成獨屬于《白蛇》的風格特點和審美樣式。”王培先說。
主創團隊收集并分析了首輪演出的觀眾反饋,將精心調整優化故事走向。記者獲悉,《白蛇》2.0版的結尾部分將呈現全新面貌。“這一次,我們仍然會有斗法,也仍然會有水漫金山。但我希望,水漫金山代表著把禁錮思想的束縛沉入水底。由此,‘白蛇’和‘青蛇’化為一體,重歸一個完整的自我。”導演周可說。
《白蛇》主創“夢之隊”營造了自如穿梭虛實時空、切換新舊風格的舞臺空間。舞劇運用二十四節氣、時令佳節等傳統文化元素串聯,為流傳千年的民間傳說注入時代審美。“白蛇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但也有種種不甘。”譚元元常年活躍在國際舞臺,她的內心始終保有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自舞劇《白蛇》建組之初,她就全身心投入其中;此次再度受邀成為新版的藝術總監,譚元元感到非常興奮,“期待它的煥新歸來”。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