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總是反映某種政策。反傾銷法法律體系實施中潛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動機是一些主要的反傾銷國家以反傾銷為借口實施新的貿易保護主義。
反傾銷條例介紹
反傾銷條例,包括反傾銷國內法和反傾銷國際法所謂的反傾銷制度的保護主義傾向主要是指各國在使用反傾銷措施時的保護主義傾向。事實上,反傾銷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保護產業,這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在使用這一制度時過于考慮自身利益,同時利用了國際世貿組織目前在中的反傾銷制度的一些不完善之處。
隨著中國加入wto,關于反傾銷的研究和討論越來越多,但實務界主要關注如何應對訴訟等。理論界有一些討論,但對這一制度的缺陷沒有太多系統的研究。在研究國際經濟法,尤其是世貿組織法,這一新課題時,有必要引入一些理論探討,同時注意案例分析。
反傾銷條例與保護主義傾向匯總
1、設立法擴大了對《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相關條款的解釋,從而擴大了反傾銷的適用范圍。同時,為了給締約雙方提供技術上的可操作性,它還規定,當出口國的市場價格不能作為“正常價值”時,可以用“組成價值”來確定。據此,美國在1974年與法和中進行了貿易。除了規定不同國家的價格歧視是傾銷之外,還包括國際貿易中中傾銷中,的“低于生產成本銷售”,這實際上是對傾銷的擴展解釋;
2、在確定傾銷幅度和傾銷損害時,首先是調查機構在執行帶有明顯保護主義的政策程序時所做出的判斷標準。由于反傾銷已成為西方國家貿易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遠不如保護國內產業免受低價進口產品的影響重要。通常情況下,法是利用增加正常價值和降低平均價格的平方法來增加反傾銷幅度。將“替代國”法用于公認的非市場經濟國家是極其武斷的,關于傾銷的決定往往是根據不適當的替代國提供的最充分的價格信息作出的。第二,國內企業可以操縱損害標準。損害指標包括市場份額、就業、利潤、產能、運營率等方面及其發展趨勢。有些指標與進口產品的影響沒有密切關系,但可以被國內企業操縱。一旦政府當局確定符合標準,傾銷就成立。必須加以完善和修改傾銷幅度和傾銷損害在wto反傾銷法律體系的主要漏洞。
3.濫用國內反傾銷法,違反關貿總協定規定的義務發起反傾銷調查。例如,1993年4月15日,墨西哥貿易和工業發展部在沒有事先通知出口相關單位的情況下實施了最高稅率為1105%的反傾銷。如果前兩個方面的保護主義或多或少是通過在關貿總協定規定的義務和規則范圍內使用某些條款實現的,那么第三種現象就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甲款第1.2項,中國企業承擔取得市場經濟地位的舉證責任。這一規定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國原有的市場經濟問題,如歐盟和美國,需要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當然,對反傾銷制度的挑戰在于其漏洞,而不是制度本身。法和中在世貿組織的反傾銷法存在模糊性,給法在法和中實施反傾銷留下了不同解釋的空間,不可能在相對簡單的法典條款中詳細定義每一項措施,更不用說當事人總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理解這些條款的含義。事實上,反傾銷法一直被視為一個傾向于保護主義的反傾銷法,或“簡單的一攬子保護主義”。法律的確是利益的平衡器,但當事人總是喜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尋求最大利益,甚至利用制度的缺陷或爭議。為了在法律本身中充分考慮起訴國和應訴國的利益,需要對實質性的法,進行相應的修改,這不是一天就能實現的,而只能著眼于如何利用現有的機制來扭轉這種不公平的傾向。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